回力“翻车”警示录,服装品牌品牌授权模式弊端凸显,质量难题待解

这段话点出了一个当前服装品牌发展中比较普遍但也存在显著风险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
"核心观点:"
"现象:" 许多服装品牌,尤其是新兴或中小型品牌,倾向于采用“品牌授权”(Brand Licensing)模式进行扩张。 "后果:"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和市场覆盖,但由于授权方对被授权方(生产方)的质量控制力较弱,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出现“翻车”事件(指品牌声誉受损、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等)。
"详细解读:"
1. "品牌授权模式的吸引力:" "低成本、快速扩张:" 品牌方无需投入巨额资金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只需将品牌使用权授权给合作方,即可借助合作方的生产能力和渠道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规模效应。 "风险转移:" 生产制造的风险(如资金、技术、管理)主要由被授权方承担。 "专注核心:" 品牌方可以更专注于设计、品牌营销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
2. "质量控制的挑战:" "距离感与信息不对称:" 品牌方与生产方往往地理位置遥远,沟通成本高,难以实时、深入地监控生产过程和原材料质量。 "被授权方动机差异:" 被授权方的主要目标是

相关内容:

近日,回力鞋业一款童鞋被检测出含有可致“儿童性早熟”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样品不合规是因为材料问题,该材料为外购材料,已对相关产品作了下架处理。

有媒体报道称,在回力目前经营模式下,经销商可自己进行设计、生产和终端经营,回力对经销商缺乏管控力。

1月8日,回力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经销商不能自行“贴牌”设计和生产,这样是违规的,一旦被发现将被剥夺销售权。一般来说,经销商需要进行报备,且将鞋样交由回力授权工厂进行生产。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服装品牌都走上了轻资产的“品牌授权”道路,公司直接砍掉生产环节,仅保留品牌。以南极人为例,它早已放弃自主生产,甚至有人称其“做的是卖吊牌的生意”。

回力回应:

擅自贴牌生产会被剥夺销售权

在被曝光生产的WZ-9047型童鞋样品被查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后,回力鞋业方面曾对媒体表示,相关产品去年9月已经终止了生产和销售,并同步作了下架处理。

对于不合规的样品,回力方面回应称,这是因为材料问题,该材料为外购材料。

据媒体报道,回力已没有自己的工厂,通过品牌授权12家生产企业进行生产、销售,配套加工工厂达8家。除回力经典设计的14款长线产品外,授权经销商可在得到回力官方认证后,拥有设计、生产到销售的许可。

不过,由于授权厂商过多且较分散,这种管理模式下,回力的产品管理变得困难。

图据回力官网

1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以想要加盟的身份致电回力,就上述信息向回力方面进行求证,其销售部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经销商不能自行“贴牌”设计和生产,如果不经报备、同意,这样是违规的,一旦被发现将被剥夺销售权。

该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来说,经销商要先向公司进行报备,包括产品生产数量等信息,在回力同意后将鞋样送过去,由回力授权的工厂进行生产。经销商不能自行生产。

在这次“翻车”事件后,回力方面承诺,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相关工厂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放心产品。

南极人:

被认为“做的是卖吊牌的生意”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服装品牌都走上了轻资产的“品牌授权”道路,公司直接砍掉生产环节,仅保留品牌,通过“品牌授权”的形式获得利益。大众所熟知的南极人、恒源祥等品牌现在走的都是这条道路。

以南极人为例,它是上市公司南极电商旗下的品牌,其主营业务就是品牌综合服务业务、经销商品牌授权服务业务及其他业务等。

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指向授权供应商提供品牌授权、供应链服务等综合服务,并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经销商品牌授权服务业务,指公司向授权经销商提供品牌授权及电商服务,并收取经销商品牌授权费,经销商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图据南极电商财报

红星新闻记者翻阅南极电商的财报发现,2018年,南极电商的营业收入为33.53亿元。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和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为9.34亿元。仅品牌综合服务业务一项来看,其毛利率达到94.11%。

值得一提的是,南极电商在财报中表示,所有生产和销售都由供应商、经销商负责,这也使南极人被认为“做的是卖吊牌的生意”。

红星新闻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获得南极人品牌授权的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服装类,甚至足浴桶、按摩靠垫以及净水器等产品也有所涉猎。据其财报,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南极电商的合作供应商已达到985家、合作经销商4321家、授权店铺5559家。

然而,在品牌方对供应商、经销商相对宽松的管理背后,据公开资料,仅2018年,南极人至少14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

“品牌授权”

这种模式走得长远吗?

服装行业怎么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品牌授权”模式?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红星新闻,服装行业会催生出这种模式,是资本运作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轻资产运营、规避财务风险。

不过,宋清辉称,目前由于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并不太完善,行业发展也不规范。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对品质把控不严,对积攒的口碑与情怀是一种很大的消耗。

“这种模式很难长远地发展,毕竟这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行为,等到品牌效应不再明显,被逐渐消耗完毕,将会走上一条下坡路。”宋清辉说。

红星新闻记者 袁野 杨佩雯

编辑 张莉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