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品牌定位来切下一块市场是一个战略性的过程,它涉及到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竞争对手以及自身优势,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一个独特且有价值的位置。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策略,帮助你通过品牌定位来切下一块市场:
"1. 市场研究与分析:"
"识别市场机会:" 分析整体市场,寻找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存在的痛点或新兴趋势。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
"了解目标受众:" 定义你的理想客户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欲望、行为习惯、价值观、购买动机等。创建用户画像(Persona)来更具体地描绘目标受众。
"分析竞争对手:" 识别主要竞争对手,分析他们的品牌定位、优势、劣势、市场份额、目标受众等。了解他们的策略,找到可以差异化竞争的切入点。
"2. 定义品牌定位:"
"确定品牌核心价值:" 明确你的品牌代表什么,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主张。这应该是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共鸣,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核心信息。
"选择差异化优势:" 基于市场研究和自身优势,选择一个或多个差异化优势,例如产品特性、服务质量、价格、品牌文化、技术创新等。这些优势将构成你品牌定位的基础。
"撰写品牌定位声明:" 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你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
相关内容:
品牌定位切割市场: 不是抢蛋糕,是造一块“非你不可”的新蛋糕

图片源于网络
当某新锐酸奶品牌用“早餐专属高蛋白”在巨头垄 断的市场撕开20%份额时,创始人说透了一个真相: 品牌定位切市场,从来不是和巨头抢同一块蛋糕,而是找到他们没看⻅的“空白烤箱”,烤出属于自己的那块。深耕品牌定位17年,那些 能从红海突围的品牌,都在用“精准扫描—对立区隔—场景绑定”的三板斧,把模糊的市场需 求,变成自己的专属领地。

图片源于网络
一、扫描市场盲区: 在巨头的“灯下黑”里种自己的田
很多品牌败在“想做所有人的生意”,而聪明的定位会盯着“巨头懒得做、做不了”的窄域。某传统饼干厂跟⻛做“全家共享装”,销量始终垫底; 后来发现“健身人群想吃饼干又怕碳水”的痛点,推出“高蛋白全⻨迷你饼”,单靠健身房渠道就占了该细分市场35%份额。
找盲区的三个实战维度:
• 人群颗粒度: 不是“年轻人”,而是“熬夜备考的大学生”; 不是“宝妈”,而是“职场背奶妈妈”——某母婴品牌聚焦“背奶妈妈便携储奶袋”,把10元客单价做到30元仍供不应求;
• 场景窄化: 咖啡巨头主打“随时随地喝”, 某品牌就盯“办公室下午3点防困”,推出“小罐装 +3分钟冷萃”,成了白领抽屉里的“续命神器”;
• 需求矛盾点: 巨头满足“好喝”,你就解决 “好喝又健康”; 巨头主打“便宜”,你就做“便宜但好看”——元气森林抓住“想喝甜饮料又怕胖” 的矛盾,用“0糖0卡”定位,3年做成10亿级品牌。
市场从来没有饱和,只是你的定位不够“细”。就像巨头在忙着做“万能钥匙”时,你把“某扇特殊⻔锁的钥匙”做到极致,自然能打开属于自己的⻔。

图片源于网络游戏
二、对立定位: 用“反常识”制造认知记忆点
直接模仿巨头的定位,只会沦为“影子品牌”; 而和巨头“对着干”,反而能快速被记住。七喜当年如果跟着可乐喊“好喝”,永远只能当配⻆; 但它喊出“非可乐”,瞬间让不喜欢可乐味的人有了专属选择,硬生生切走15%市场。
对立定位的⻩金公式: 巨头做A,你做“非A”或 “A的对立面”。
• 巨头做“全品类”,你做“单品类专家”:格 力早期不做全家电,只喊“好空调,格力造”,成了空调领域的代名词;
• 巨头做“高端贵”,你做“平价好”:名创优 品用“优质低价”对标传统饰品店的“高价劣质”, 3年开店5000家;
• 巨头做“大众款”,你做“小众定制”:某香 水品牌不做“万人迷香调”,专攻“星座专属香”, 靠Z世代的“专属感”突围。
对立不是挑衅,而是给用户一个“选你的理由”。 当用户想“换个不一样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就是对立定位的认知魔力。

图片源于网络
三、绑定场景: 让定位成为用户的“条件反射”
定位如果飘在半空,再精准也切不到市场。真正能落地的定位,必须钉进用户的具体生活场景。某火锅品牌喊了5年“好吃”没起色,后来定位“朋友小聚首选”,⻔店增加“4人小桌”“免费续加的酸梅汤”,甚至服务员会说“要不要帮你们拍张合照?”,结果“朋友聚餐”场景的复购率提升 60%。
场景绑定的三个落地动作:
• 用产品设计锚定场景: 某奶茶的“闺蜜杯” 做成两杯相连的造型,吸管是“爱心缠绕款”,让“和闺蜜喝”的场景自带仪式感;
• 用语言指令强化场景: 不是“我们的面包很 软”,而是“早上赶时间?30秒热好的软面包,配牛奶刚好”;
• 用渠道渗透场景: 某早餐粥品牌不进大超 市,专铺写字楼自动贩卖机,包装印“8:30前喝,开启元气上午”,成了白领的“电梯口早餐”。
用户不会为“抽象的定位”买单,但会为“某个场景下的刚需”买单。当你的定位和“早餐、加班、约会”这些具体时刻绑在一起,用户到了那个场景,自然会伸手找你。

图片源于网络
避坑指南: 别让定位切割变成“自伤”
1. 定位太宽等于没定位: 某零⻝品牌定位 “所有人都爱吃的零⻝”,结果老人觉得太甜,年轻人觉得太普通,沦为“谁都不选”;
2. 没有支撑的定位是空谈: 喊“高端”却用劣 质包装,说“健康”却拿不出检测报告,用户只会觉得“你在吹牛”;
3. 频繁换定位等于自杀: 某饮料一年换3次 定位,从“解腻”到“养生”再到“网红”,最终用户记不住“它到底是什么”。

图片源于网络
品牌定位切市场的终极逻辑: 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用户在什么情况下,只能选我”。就像海底捞的“服务”、顺丰的“快”、农夫山泉的 “天然”,他们的定位不是口号,而是用户心中 “某个需求的唯一解”。
对想突围的品牌来说,与其问“如何切市场”,不如问“用户的哪个需求,只有我能满足”。找到这个点,把定位钉进去、做透它,市场自然会为你留白。

关注我们,为你分享更多品牌形象打造实操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