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4大运动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看看有你穿过的吗?
近年来,运动品牌市场风云变幻,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遭遇了滑铁卢,甚至不得不黯然退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跌落神坛”的四大运动品牌,看看你穿过哪些?
1. "阿迪达斯(Adidas)"
阿迪达斯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之一,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广泛的产品线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阿迪达斯在市场上遭遇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来自耐克的挑战。此外,阿迪达斯在产品策略和营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渐下滑。尽管如此,阿迪达斯仍然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运动品牌,其经典产品如三叶草标志和运动鞋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2. "耐克(Nike)"
耐克作为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之一,以其创新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闻名。然而,近年来,耐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来自新品牌的竞争、产品策略的失误以及营销活动的争议。尽管如此,耐克仍然是一个强大的运动品牌,其产品在市场上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 "新百伦(New Balance)"
新百伦曾经是一个以专业运动鞋为主的品牌,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然而,近年来,新百伦在市场上遭遇
相关内容:
周末收拾衣柜时,一件印着背靠背小人的卫衣突然从箱底滚出来。
摸着起球的面料,突然想起当年为了抢它,在商场排了半小时队 —— 那时候能穿上 Kappa,比现在踩 AJ 还让人羡慕。
看着这些蒙尘的旧物,突然发现:原来一个品牌的起落,真就像坐过山车。
曾经恨不得天天穿在身上的 “潮牌”,如今连搜都搜不到新款。
今天就来盘点 4 个被时光淘汰的运动品牌,看看哪款藏着你的青春?
千禧年那阵,校园里最扎眼的不是校服,是印着两个小人背靠背的卫衣。
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品牌,像位突然闯进舞会的时髦精,凭着辨识度拉满的 Logo 和比李宁、安踏更花哨的设计,迅速成了年轻人的 “社交货币”。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它最风光的时刻。
当时 Kappa 一口气拿下了多个国家代表团的赞助,电视上运动员穿着它领奖的画面,让全国门店都排起长队。
巅峰时 4000 多家门店的规模,相当于现在每个县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那时候谁要是穿件 Kappa 外套逛超市,收银阿姨都会多看两眼。
可奥运的烟花谢了之后,Kappa 就像迷路的孩子。

最致命的是仿品泛滥 —— 天桥上 50 块一件的 “背靠背” 比正品还多,甚至有商家打着 “工厂尾单” 的旗号,把假货摆进专柜。
有次我妈花 300 块买了件,结果洗三次就变形,从此见人就说 “Kappa 质量不行”。
真货被假货拖垮,就像正品被逼着和赝品同台竞技,输得莫名其妙。
2016 年品牌百年庆时,Kappa 请来权志龙救场。

当时粉丝疯抢同款的架势,差点让人以为它要翻身。
可顶流的热度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更快。
如今在商场里,它的专柜常常躲在角落,旁边的李宁、安踏却人满为患。
上次问 00 后表妹认不认识这个牌子,她盯着 Logo 琢磨半天:“这是哪个小众潮牌吗?”
“德尔惠,on my way!” 这句广告语一响起,多少 90 后 DNA 动了?
2003 年周杰伦穿着它的运动鞋出现在电视上时,这个福建品牌瞬间成了 “追星必备”。

那时候中学生的书包上,十有八九贴着德尔惠的海报,体育课要是能穿双同款球鞋,能在操场炫耀一整天。
靠着周董的人气,德尔惠的门店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巅峰时全国超过 4000 家。
我还记得老家县城的德尔惠店,每到周末就挤满学生,试鞋要排队,结账要抢号,连鞋盒都被当成收藏品。
有次我攒了三个月零花钱买了双篮球鞋,睡觉时都要放在床头 —— 那可是印着周杰伦签名的款式啊。

可偶像的光环终究护不住跟不上时代的品牌。
智能手机普及后,德尔惠像个固执的老古董,还在靠传单和海报营销,线上店铺的页面简陋得像十年前的网站。
更要命的是设计,别的品牌都在玩联名、搞科技,它的球鞋还停留在 “黑白配色 + logo” 的老套路。
有次同学穿了双新款德尔惠,被调侃 “像我爸穿的旅游鞋”,尴尬得他再也没穿过。
后来周杰伦合约到期,德尔惠没再续代言,像是断了最后一根线。

2017 年我回老家,发现县城的德尔惠店变成了奶茶铺,老板说 “这牌子早就不进货了”。
现在翻出当年的购买小票,上面的周杰伦还笑得青涩,可那个能靠一双鞋撑起半壁青春的品牌,已经成了只能在回忆里打捞的碎片。
要是说德尔惠靠的是人气,那迪亚多纳当年拼的就是实力。
这个欧洲老牌 2008 年进入中国时,带着 “成龙同款” 的光环 —— 大哥在电影里穿着它飞檐走壁的镜头,让多少人觉得 “穿上就能变身手不凡”。

它的网球鞋更是厉害,鞋底气垫用了谐振钢合金,鞋垫是真皮可拆卸的,连职业运动员都把它当 “御用战靴”。
我爸当年是迪亚多纳的死忠粉,说这鞋 “穿三年都不塌跟”。
有次他带我去专柜,一双网球鞋要 800 多,相当于他半个月工资,可试穿时那种踩在云朵上的脚感,让他咬咬牙买了下来。
那时候迪亚多纳的门店装修得像奢侈品店,服务员穿着西装,递鞋都用布托着,比现在逛 LV 还让人有仪式感。

可这位 “贵族” 没能扛住中国市场的 “野路子”。
不到两年,批发市场里就冒出大批 “迪多亚纳”“迪亚多娜”,外观长得一模一样,价格却只要零头。
有次我爸在路边摊看到双 “同款”,才卖 150 块,老板拍着胸脯说 “就是正品尾单”。
等他买回来才发现,鞋垫是硬纸板做的,穿一周就磨破了脚。
正版被山寨搅得没了市场,迪亚多纳的价格又降不下来,只能慢慢收缩。

2015 年之后,商场里的专柜陆续撤了,官网也很少更新。
去年我在二手平台搜迪亚多纳,发现有人挂着当年的网球鞋,标价 50 块还没人要。
那个曾经让运动员都点赞的 “实力选手”,终究没能躲过被山寨淹没的命运。
“爱我,你就喜得龙!” 郭富城这句广告语,当年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到让人会背。
这个名字喜庆的品牌,靠着天王的劲歌热舞,成了 2000 年代初的 “情侣标配”。

我表姐当年结婚,新郎穿的就是喜得龙的红色运动鞋,说是 “寓意喜得龙凤”,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
喜得龙最火的时候,街头巷尾都是它的广告牌,郭富城穿着亮片外套跳舞的形象,比现在的顶流还深入人心。
可这品牌就像个只会营销的花架子,把钱都砸在了广告上,鞋子的质量却越来越差。
有次我同学穿它的跑鞋跑步,才跑两圈鞋底就开了胶,他举着鞋在操场骂了半天 “骗子品牌”。
后来听说喜得龙的老板迷上了搞房地产,把本该投给研发的钱挪去盖楼,结果赶上楼市调控,资金链断了。

2013 年开始,工厂欠薪停产,门店陆续关门,连郭富城都赶紧撇清关系。
我家附近的喜得龙店,最后清仓时 50 块钱能买两双鞋,可就算这样,货架还是摆了三个月才清空。
现在提起喜得龙,连 80 后都得愣一下才想起来。

那个靠一句广告语火遍全国的品牌,终究因为不把心思放在产品上,成了转瞬即逝的烟火。
收拾完衣柜,把这几件旧衣服又放回了箱底。
其实我们舍不得扔的哪是衣服啊,是当年为了抢它们排队的雀跃,是穿着它们走过的操场,是和同学攀比时的小骄傲。
品牌会过气,潮流会更迭,但那些藏在衣物里的青春碎片,永远鲜活。
就像 Kappa 的背靠背小人,德尔惠的周杰伦海报,它们或许不再时髦,却是我们回不去的旧时光里,最温暖的注脚。
你穿过这几个品牌吗?
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