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经济日报的文章观点是:在品牌经营中,仅仅依靠“情怀”是远远不够的,情怀需要与实际的产品力、服务质量、市场策略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驱动品牌发展并赢得消费者信任。
以下是对这个观点的几点解读和思考:
1. "情怀是重要基础,但非全部:" 情怀能够建立情感连接,赋予品牌温度和个性,是吸引和留住消费者的有效手段。很多成功品牌都善于运用情怀叙事。但情怀本身是虚无的,如果缺乏坚实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支撑,情怀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法持久。
2. "“独角戏”的弊端:" 如果品牌经营只唱“情怀”的“独角戏”,意味着可能忽视了:
"产品力:" 产品或服务是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质量是否过硬?
"用户体验:"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如何?
"价值创造:" 品牌是否持续为消费者或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
"市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否有实际的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 品牌是否有清晰的战略和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3. "情怀需要落地:" 好的情怀需要通过具体的产品、服务、设计、营销活动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体现出来,让消费者能够真切地
相关内容:
这表明,如果没有坚实的产品质量作为支撑,没有持续的创新动力作为驱动,仅靠情怀支撑的品牌难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要知道,品牌经营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于挖掘新市场、寻找新利润增长点,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价值。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很多人对品牌的认同,或是源于童年回忆、过往使用经历,或是对其存在感情,使他们愿意为那些承载着情感和回忆的产品买单。因此,情怀在品牌经营中有独特作用,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目光,为产品带来流量和曝光度。
当前,新生代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军。他们有着更强的产品鉴别力和价值判断力,虽会被情怀所吸引,但真正让其心甘情愿掏腰包的,还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品牌经营不能让情怀唱“独角戏”,品质与创新才是决定品牌成败的“重头戏”,想要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回归产品本身。
从品牌方角度来看,建立系统的战略思维至关重要。首先,学会做减法。在众多潜在发展方向中,精准筛选出与自身核心能力相匹配的领域,避免盲目扩张,分散精力和资源。其次,善于做乘法。借助技术创新力量,实现自身能力迁移和价值增长,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最后,做好加法。构建起适应新领域的运营体系,确保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都能高效、顺畅运转。这些层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品牌战略的完整闭环。
情怀消费是有限度的,在短期内能换来一定销量,但从长远来看难以持续发展。仅靠情怀驱动的商业尝试,是将品牌战略问题简单等同于营销方式,无异于本末倒置。当消费者发现产品和服务未及预期,新鲜感和热情迅速消退时,品牌失去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更是宝贵的市场发展机遇。
在品牌经营中,营销与创新犹如平衡木的两端。在重视营销与流量作用的同时,也要着重提升产品硬实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给予其优质体验,方可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持续支持。商家应多一些对品质的坚守,以严谨态度把控每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符合甚至超越消费者期望;多一些对创新的探索,不断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服务;少一些对情怀的畸轻畸重,避免陷入营销误区。毕竟,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的是好看且实用的产品。
作者:李苑/经济日报
来源: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