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牛仔裤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挑战,而李维斯(Levi's)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
"牛仔裤在中国市场遇冷的原因:"
"消费升级和审美变化:" 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服装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实用转向了个性化、时尚化和品牌化。牛仔裤作为曾经的潮流单品,逐渐被更多元化的服装选择所取代,例如运动休闲、潮牌服饰等。
"快时尚的冲击:" H&M、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崛起,以其快速更新、紧跟潮流、价格亲民的特点,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这些品牌能够更快地捕捉到时尚趋势,推出更具设计感的牛仔裤款式,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
"国产品牌的崛起:" 中国本土的牛仔裤品牌,如七匹狼、李宁、安踏等,在性价比、设计创新和本土化运营方面表现出色,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份额上不断追赶国际品牌。
"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理性,消费者在服装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李维斯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收入占比下降:" 李维斯全球收入中来自中国的比例已经从之前的20%下降到目前的3%,这表明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容乐观。
相关内容:
不知道今年夏天你的衣橱里还有没有牛仔裤这个单品—— 李维斯。
CNBC 的报道显示,由于需求旺盛,李维斯没有出现先前预期的销售下滑,反倒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他们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超过了14亿美元。

李维斯牛仔裤
《金融时报》认为,现在大部分消费者都已经厌倦了通货膨胀,不想在买新衣服上花更多的钱,但李维斯却表现得像是一个异类。李维斯是如何实现持续增长的呢?

从矿工工装到潮流符号
李维斯的故事,得从1853年说起。创始人李维・施特劳斯带着一批制作帐篷的粗糙帆布来到美国西部,本想在淘金热里分一杯羹,却意外发现矿工们需要耐穿的裤子。

于是,他用帆布改制成了坚固耐磨的工装裤,这就是牛仔裤的雏形。
不过,早期的牛仔裤只是 “实用工具”,真正成为潮流符号,还要归功于二战后的文化浪潮。西部电影里的牛仔、摇滚乐手的不羁造型,让年轻人开始把牛仔裤和 “自由”“反叛” 挂钩。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李维斯的业绩迎来爆发,1971年上市时甚至成了美国规模最大的 IPO 之一。
但品牌的路从不是一帆风顺。上市后没多久,李维斯就因业绩低迷退市。好在私有化后,它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通过密集营销和推出新品牌,1996年创下71亿美元的销售纪录。
可进入21世纪,新问题又出现了:百货公司衰落冲击了传统销售渠道,快时尚品牌靠着低价和高频上新抢市场,再加上牛仔产品同质化严重,李维斯一度因 “品牌老化” 失去年轻人青睐。

李维・施特劳斯
2010 年,其销售额缩水到40亿美元,较巅峰期跌了四成,甚至出现亏损。谁也没想到,这个曾陷入困境的 “老牌子”,这几年又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据其投资者官网数据,去年净利润增长15%;《泰晤士报》也提到,过去五年李维斯股价上涨超七成。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砍掉 “副业”,把核心品牌做到极致
熟悉李维斯的人可能知道,它曾经不止卖牛仔裤,还涉足休闲鞋、卡其裤等业务。但翻看财报会发现,“Levi's” 主品牌贡献了近90%的收入,其他业务要么规模太小,要么和核心品类重叠,反而拖累了整体表现。
于是,李维斯果断 “断舍离”:关闭平价子品牌 Denizen,卖掉欧洲的协作业务,今年5月又以4亿美元出售了卡其裤品牌 Dockers。
剥离副业的同时,它把资源全砸在了主品牌上。既要跟上潮流,又要守住 “经典”。
比如这几年复古风流行,李维斯就成立了 “复刻部门”(Levi's Vintage Clothing),专门重新设计上世纪的经典版型。

数据公司 YouGov 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美国人提到李维斯会联想到 “90年代”,这种 “怀旧感” 反而成了品牌的独特标签。
同时,它也没忽视当下的消费趋势。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宽松舒适的穿着,李维斯就推出了品牌史上最宽松的版型,还加大营销力度。
在营销上,去年碧昂斯新专辑里有首歌叫《Levi's James》,虽然不是品牌合作,但李维斯立刻抓住机会,在社交媒体上造势,还碧昂斯拍广告,单条视频一个月就收获24亿浏览量,美国门店客流量暴涨20%。

跳出 “牛仔裤” 框架,让更多人愿意买单
过去提到李维斯,大家先想到的是男装牛仔裤。但现在,它专门为女性推出了连衣裙、针织衫等非牛仔单品。目前女性消费者占比约1/3,品牌的目标是提高到50%。
除了性别,李维斯还盯上了 “上衣 + 裤子” 的搭配经济。《财富》杂志分析过一个现象:流行高腰裤时,短上衣销量会上涨;紧身牛仔裤受欢迎时,宽松上衣会卖得好。而且人们买上衣的频率比裤子高,推出上衣能提高回购率。

于是,李维斯开始围绕牛仔裤设计更多上衣,从牛仔衬衫到印花 T 恤应有尽有。为了加快上新速度,它还专门招募新供应商,现在上衣的库存占比已经快赶上牛仔裤了。
财报显示,过去10年上衣业务翻了一番,占总营收的20%以上。

不只是卖衣服,更是卖体验
2018年以前,李维斯七成销量靠经销商,产品摆在百货商场里,定价和定位都受限。现在,它在全球有3200家门店,一半以上是直营,去年还新开了157家直营店,创历史纪录。
这些直营店可不只是 “卖货点”。在纽约的旗舰店里,你能给牛仔裤改腰围、换纽扣,甚至能定制刺绣图案、加 “做旧磨损” 痕迹;店员还会提供搭配建议,完全是沃尔玛、梅西百货里买不到的体验。

《彭博社》注意到,消费者在直营店更愿意买正价商品,不像以前那样等百货打折才入手。而且直营店吸引的年轻人多,他们不仅来得勤,花得也多,直接带动了毛利率提升。
今年二季度,李维斯直营渠道销售额已经连续13个季度增长,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它也没放弃批发渠道,毕竟经销商能帮它触达更多下沉市场,两者分工明确:直营店负责 “体验”,经销商负责 “覆盖”。

亚洲市场成 “短板”,李维斯还能复制成功吗?
尽管在欧美市场风生水起,李维斯在亚洲的存在感却不算强。
财报显示,它60%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但亚洲占比不到20%,中国市场更是只有3%。很多竞争对手的中国业务占比超10%,耐克甚至有40%的收入来自中国。
去年,李维斯关闭了51家门店,大部分是中国表现不佳的加盟店。是该推出更贴合亚洲人身型的版型,还是用本土化营销打动年轻人?这或许是它接下来最需要破解的难题。
你最近买过牛仔裤吗?除了牛仔布,你更喜欢什么面料的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