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打造群众文艺新品牌——创新实践篇

共创群众文艺新品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目标。这需要政府、文化机构、艺术家、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和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 明确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
1. "深入调研,了解需求:" 深入基层,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众的文艺需求和兴趣点,发现他们的文化特长和潜力。 2. "挖掘特色,找准定位:"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特色等,确定新品牌的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是侧重传统非遗的活化?还是现代艺术的普及?或是社区文化的营造? 3. "确立核心价值:" 明确品牌希望传递的理念,如“百姓创造、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引领风尚”等,让品牌有灵魂、有温度。
"二、 创新内容与形式"
1. "内容为王,贴近生活:" 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百姓生活、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鼓励原创,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抒发真挚的情感。 2. "形式多样,喜闻乐见:" 打破传统艺术形式束缚,融合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3. "注重互动,参与感强:" 设计让群众能够参与创作、表演、策展、评价等

相关内容:

>【文化评析】

作者: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刘三姐的歌声让人思忆至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作为“三姐故里”,申报的“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当地群众深入挖掘刘三姐歌谣的文化内涵,传承人开展传习教学、收徒传艺、山歌擂台赛等活动,形成了“民间创、大家演、百姓看、全民参与”的文艺传承格局,让“刘三姐歌谣”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推动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加快全民艺术普及,擦亮群众文艺新品牌,对于推动新时代群众文艺工作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品牌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彰显了人民大众在文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生动注脚。

正是因为扎根于人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秀的群众文艺品牌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群众文艺品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造出能够反映群众心声期盼、展现人生百态的文艺作品,让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唱“主角”,形成文艺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群众文艺品牌创建的金钥匙。以淄博花灯为例,这一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现在的淄博花灯以“声、光、动、奇、秀、巧”著称,当地“以灯带景、以景促灯”,成功举办了淄博花灯艺术节,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先进科技的赋能,为花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活力,助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群众文艺品牌的打造还要紧贴人们的日常生活。冬奥广场舞《一起向未来》以冬奥会主题曲为背景音乐,创编了全新的舞蹈动作,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奥运精神,很受欢迎。

放眼全国,群众文艺品牌不断涌现,彰显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欣欣向荣。以源于明代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为例,目前安徽凤阳县已建立30多个花鼓培训基地和14个花鼓传习基地,组建了18支凤阳花鼓健身操(舞)骨干队伍,在234个村(社区)建立了凤阳花鼓村级文艺队伍。近年来,凤阳花鼓还积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农民歌会、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最初由当地群众自发组建的花鼓队,如今已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艺品牌。这充分表明,只有依靠人民、植根人民,文艺事业才能枝繁叶茂。目前,我国群众文艺品牌建设正通过双向互动,积极构建群众文艺品牌发展新格局,打通文艺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后一公里”,让文艺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0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