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群众文艺新品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目标,它强调了"共建、共享、创新"的理念,旨在让文艺真正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下是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建议:
"一、 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理解“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形式,具有广泛性、参与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文艺的附庸,而是独立存在、独具魅力的一种文化形态。
"明确“新品牌”内涵:" 新品牌不是简单的名称或标识,而是具有独特性、辨识度、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它应该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凝聚各方力量:" 共创新品牌需要政府、文化机构、文艺团体、社区组织、企业、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二、 立足基层,深耕土壤:"
"深入社区:" 将文艺活动送到社区、广场、乡村,让群众在身边就能享受到文艺的乐趣。
"挖掘本土资源:" 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品牌。
"关注群众需求:"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
相关内容: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刘三姐的歌声让人思忆至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作为“三姐故里”,申报的“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当地群众深入挖掘刘三姐歌谣的文化内涵,传承人开展传习教学、收徒传艺、山歌擂台赛等活动,形成了“民间创、大家演、百姓看、全民参与”的文艺传承格局,让“刘三姐歌谣”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推动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加快全民艺术普及,擦亮群众文艺新品牌,对于推动新时代群众文艺工作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品牌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彰显了人民大众在文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生动注脚。
正是因为扎根于人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秀的群众文艺品牌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群众文艺品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造出能够反映群众心声期盼、展现人生百态的文艺作品,让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唱“主角”,形成文艺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群众文艺品牌创建的金钥匙。以淄博花灯为例,这一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现在的淄博花灯以“声、光、动、奇、秀、巧”著称,当地“以灯带景、以景促灯”,成功举办了淄博花灯艺术节,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先进科技的赋能,为花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活力,助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群众文艺品牌的打造还要紧贴人们的日常生活。冬奥广场舞《一起向未来》以冬奥会主题曲为背景音乐,创编了全新的舞蹈动作,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奥运精神,很受欢迎。
放眼全国,群众文艺品牌不断涌现,彰显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欣欣向荣。以源于明代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为例,目前安徽凤阳县已建立30多个花鼓培训基地和14个花鼓传习基地,组建了18支凤阳花鼓健身操(舞)骨干队伍,在234个村(社区)建立了凤阳花鼓村级文艺队伍。近年来,凤阳花鼓还积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农民歌会、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最初由当地群众自发组建的花鼓队,如今已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艺品牌。这充分表明,只有依靠人民、植根人民,文艺事业才能枝繁叶茂。目前,我国群众文艺品牌建设正通过双向互动,积极构建群众文艺品牌发展新格局,打通文艺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后一公里”,让文艺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
(作者:张继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