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临期食品折扣店热潮来袭,便宜货真的能捡漏?购物前必查3大细节

超市临期食品折扣店确实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被“便宜”吸引,希望能在这里捡到好便宜。但事实是,便宜背后往往有原因,并非所有临期食品都适合购买。要想真正“捡漏”,避开“陷阱”,买前一定要仔细观察以下3个细节:
"1. 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最重要!)"
"核心要点:" 这是判断临期食品是否适合购买的首要标准。 "如何判断:" "保质期临近:" 通常指距离包装上标示的“最佳食用日期”或“保质期”还有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对于一些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如饼干、罐头、部分零食),临近几天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生鲜食品(牛奶、酸奶、肉类、海鲜)、易变质食品(面包、奶油蛋糕)或保质期本身就不长的食品(某些酱料、药品),则需要格外谨慎。 "过期食品:" 有些“临期”商品可能已经过了最佳食用期甚至过期。购买后食用存在健康风险。国家规定,过期食品不得销售。虽然有些商家可能偷偷打折销售,但这是不合规的,消费者应避免购买。 "建议:" 优先选择距离最佳食用期还有"1-2周"内的食品。 对于生鲜和易变质食品,即使打折,也要评估其

相关内容:

最近逛街发现个特逗的事:以前冷清得没人去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现在居然排起长队了!货架上的饼干、牛奶、零食被抢得飞快,连我妈这种一辈子只认“新鲜”的人,都拎着两大袋临期酸奶乐呵呵地说:“这原价20的酸奶,临期卖8块,日期还能喝一周呢,太值了!”

确实,这两年临期食品折扣店跟雨后春笋似的,从大城市到小县城,街头巷尾全是“临期特价”“买一送一”的招牌。年轻人扎堆囤货打卡,大叔大妈组团扫货,连白领午休都要绕路去淘两瓶临期咖啡。但热闹归热闹,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买?这便宜到底是捡漏,还是踩坑?今天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买临期食品必须注意的3个细节,看完再囤货,省钱又安心!

细节一:先搞懂“临期”不是“过期”,但不同食品“临期标准”差老远

每次去临期食品店,总能听见有人拿着包装问:“这还有3天到期,能买不?”“这写着‘最佳食用期’,过了就不能吃了吧?”其实好多人踩坑,都是因为没弄明白“临期食品”到底是啥意思。

首先得说清楚:临期食品≠过期食品。过期食品是指过了包装上写的“保质期”的,这类东西可能有微生物超标、变质这些问题,坚决不能买。而临期食品是还在保质期内,但快到期了,本质上还是合格产品,只要存得得当,吃着没问题。

但重点来了:不同种类的食品,“临期”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国家早就对临期食品有明确规定,不是商家随便标个“临期”就能打折的。比如:

- 保质期在1年以上的,像饼干、罐头、方便面,临期指的是到期前45天;

- 保质期在6个月到1年之间的,比如巧克力、坚果,临期是到期前20天;

- 保质期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的,像酸奶、面包,临期是到期前15天;

- 保质期少于3个月的,比如鲜奶、现做的糕点,临期是到期前10天。

这意思就是说,你在店里看到的“临期特价”,得先看是啥食品、保质期多长。比如买一盒保质期6个月的酸奶,还有20天到期,这属于正常临期;但如果是保质期1个月的鲜奶,还有5天到期却标着“临期”,其实已经快到临界值了,买回去得赶紧喝,不然很容易放过期。

我闺蜜就踩过这坑:她在店里买了“临期”的鲜牛奶,看着还有一周到期,结果回家喝了两口发现有点发酸,仔细一看包装,这牛奶保质期只有21天,按标准临期应该是到期前10天,她买的时候只剩7天,其实已经快到真正的“临界线”了,加上夏天没及时放冰箱,可不就容易变质嘛。

所以买临期食品第一步:先看包装上的保质期总时长,再算还剩多少天,对照临期标准看看合不合理。如果商家把刚过一半保质期的食品标成“临期”,要么是不懂规矩,要么就是故意搞营销,这时候就得多留个心眼了。

细节二:不是所有临期食品都值得买,这3类食品慎囤,再便宜也别冲动

临期食品折扣店最吸引人的就是价格,原价50的进口零食卖20,30块的牛排打折到10块,看着就忍不住想囤。但买回家才发现,有些食品根本吃不完,或者口感差到没法吃,最后只能扔了,反而浪费钱。其实临期食品也分“值得买”和“慎买”,这3类食品再便宜也别冲动:

1. 开封后保质期短的“即食类”食品

比如真空包装的卤味、沙拉、切好的水果拼盘,这类食品本身开封后就得当天吃完,就算没开封,临期的时候也容易滋生细菌。我之前在折扣店买过临期的即食鸡胸肉,还有3天到期,看着包装好好的就囤了两袋,结果第二天打开一股腥味,只能扔了。后来才知道,这类高蛋白、高水分的即食食品,哪怕在保质期内,临期时微生物也可能超标,尤其是夏天,储存环境稍微差点就容易坏。

2. 对储存条件要求高的“敏感类”食品

像需要冷藏的酸奶、芝士、低温肉肠,还有需要避光储存的坚果、食用油,临期时对储存环境的要求更高。很多折扣店为了省成本,冷藏柜温度不够,或者把需要避光的食品摆在阳光直射的货架上,就算没过期,口感和营养也早就打折扣了。

我妈就遇到过:买了临期的低温酸奶,回家发现口感稀稀拉拉的,不像平时那么浓稠。后来才注意到,店里的冷藏柜温度显示10℃,而酸奶包装上明明写着“需在2-6℃冷藏”,温度不达标,就算没过期,里面的益生菌也可能失活了,喝起来自然没味道。

3. 自己短时间内吃不完的“大包装”食品

临期食品店最爱卖大包装,比如1kg的薯片、5连包的饼干,美其名曰“量大更划算”。但好多人看着便宜就买了,结果拆开吃了一半,剩下的还没吃完就过期了,反而浪费。尤其是像坚果、膨化食品这类,开封后容易受潮、氧化,就算没过期,口感也会变差。

我同事小王就犯过这错:买了临期的大包装坚果礼盒,想着便宜,结果拆开后每天吃一点,吃了两周还剩一半,最后坚果受潮发苦,只能全扔了。算下来,还不如买小包装的新鲜坚果划算。

所以买临期食品,一定要记住:不是越便宜越好,得结合自己的食用速度和储存条件。像饼干、罐头、方便面这类耐储存、自己又爱吃的,可以适当囤点;但像鲜奶、面包、即食卤味,最好买小份的,确保在到期前能吃完。

细节三:别光看价格标签,这3个“隐藏信息”比价格更重要

在临期食品店购物,最容易被“全场5折”“买一送一”的招牌冲昏头脑,拿起就往购物篮里放。但其实,除了价格和保质期,还有3个“隐藏信息”必须看,不然可能花了钱还买不到好东西。

1. 看包装是否完好,有没有破损、涨袋、漏液

临期食品本身快到期了,包装如果再有破损,风险就翻倍了。比如罐头如果有凹陷、漏液,可能已经被细菌污染;袋装零食如果涨袋、封口开裂,很可能已经变质;瓶装饮料如果瓶盖松动、瓶身变形,也可能滋生细菌。

上次我在店里看到临期的可乐打折,3块钱一大瓶,结果拿起一瓶发现瓶盖有点松,轻轻一拧就开了,这种就算没过期也不能买,很可能已经漏气了,喝了容易拉肚子。所以拿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包装,有任何破损都果断放下,别觉得“反正便宜,坏了也不心疼”,真吃坏肚子可就得不偿失了。

2. 看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别被“临期”掩盖了“储存不当

前面说了,很多临期食品对储存条件要求高,但有些商家为了省成本,会把需要冷藏的食品放在常温货架上,或者把需要避光的食品摆在强光下。这种时候,就算没过期,食品质量也可能已经受影响了。

比如巧克力,需要在阴凉处储存,温度过高会融化变形,虽然能吃,但口感会变得黏腻;再比如食用油,阳光直射会加速氧化,临期时如果储存不当,可能会有哈喇味。所以买之前一定要看包装上的储存要求,再看看货架是否符合,比如买酸奶要看冷藏柜温度,买坚果要看是不是放在避光货架上。

3. 看品牌和渠道,避免买到“山寨临期品”

这两年临期食品火了,有些不地道的商家开始钻空子,把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甚至山寨产品标成“临期”打折,利用大家“只看价格不看品牌”的心理赚钱。比如模仿知名品牌包装的“康帅傅”方便面、“脉劫”饮料,本身质量就没保障,就算没过期也别买。

所以买临期食品,最好选自己熟悉的品牌,或者口碑好的大品牌。另外还要看进货渠道,正规的临期食品店会标明食品来源,比如“某大型超市下架商品”“品牌方临期处理”,而那些来源不明、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信息的,就算再便宜也别碰。

临期食品是“捡漏”还是“踩坑”,关键在“理性”

其实临期食品的爆火,背后是大家消费观念的变化:不再盲目追求“最新鲜”,而是更注重性价比;不浪费食物,也不为溢价买单。这本身是好事,但前提是要学会理性消费。

买临期食品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我能在到期前吃完吗?”“包装和储存没问题吗?”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再下手也不迟。

说到底,临期食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必买的“薅羊毛神器”。它是一种省钱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看清细节,避开坑点,就能真正享受到临期食品的实惠,既省钱又不浪费。

你在临期食品店买到过超值的好物吗?或者踩过哪些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给更多人避坑支招~ 觉得有用的话,也别忘了转发给爱囤货的家人朋友哦!#每年210万人在淘宝找临期食品##临期食品能买吗##厦门#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