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来袭,运动品牌纷纷“上头”追逐潮流风尚?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理解为“韩流”对运动品牌消费的显著影响。与其说是运动品牌“上头”,不如说是"韩流的热度极大地刺激了相关运动品牌的市场表现和消费者关注度"。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1. "偶像效应与潮流引领": "K-Pop偶像和演员":许多K-Pop偶像团体成员或演员拥有非常高的时尚感,他们的穿搭,尤其是运动休闲装,常常成为粉丝模仿的对象。如果偶像穿着某款运动品牌的鞋子或服装,其销量往往会飙升。 "影视剧植入":热门韩剧和电影中,角色穿着的运动品牌也会被观众记住,产生“想要拥有同款”的冲动。品牌方也会积极与影视作品合作进行产品植入。
2. "时尚潮流的融合": 韩流不仅仅是音乐和娱乐,它也深刻影响着时尚潮流。运动品牌,特别是那些设计时尚、适合日常穿着的品牌(如Nike, Adidas, New Balance, Puma, Under Armour, Lululemon等),在韩流时尚语境下,成为了重要的时尚单品。 许多韩国时尚博主和明星会推荐运动品牌单品,将其融入日常穿搭,进一步扩大了运动品牌在时尚领域的吸引力。
3.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韩国社交媒体(如Instagram, TikTok, Naver Blog

相关内容:

BROOKS 的财报数字一出来,整个运动圈都有点懵 —— 这个美国跑鞋品牌第二季度在韩国市场的营收同比暴涨 218%。这可不是孤例,耐克、阿迪、彪马这些巨头在韩国的动作一个比一个大,仿佛患上了 “韩流依赖症”,离了这片土壤就浑身不自在。

最显眼的就是爱豆们的带货能力。耐克签了王嘉尔还不够,又把 aespa 的柳智敏拉进来,她穿的工装夹克半天就卖空,同款跑鞋在国内也被抢疯了。阿迪达斯握着 Jennie 这张王牌,又签下宋雨琦;彪马更夸张,左手牵着 ROSÉ,右手拽着 IVE 全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流量密码。这股风刮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没停 —— 权志龙和耐克联名的 “小雏菊” 到现在还在二手市场炒高价,BLACKPINK 带火的三叶草穿搭,至今仍是女孩们的模板。

但运动品牌在韩国的玩法早就不止于签明星了。Alo Yoga 把亚洲旗舰店开在首尔的 “富人区” 岛山公园,就挨着爱马仕,屋顶还弄了个开放式花园,金智秀、金硕珍这些顶流站台,想不火都难。圣水洞成了潮人圣地,阿迪达斯三叶草的旗舰店靠 “首尔限定款” 天天排长队,耐克甚至搞了个 “足球砸宝马” 的艺术装置,硬是把广告拍成了网红打卡点。

更绝的是产品定制。萨洛蒙专门为韩国搞了条独立产品线,哥伦比亚推出 “HIKE365” 系列,因为韩国人太爱爬山了 —— 周末一到,城市周边的山上全是穿冲锋衣的徒步者。这些西方品牌把韩国当成 “试验田”,毕竟这里的人敢穿、会穿,各种新鲜设计都能找到市场,试错成本低,还能顺便摸透亚洲人的审美。

为啥偏偏是韩国?看看当地消费者就知道了。他们买运动装备,不光看功能性,更在乎 “能不能彰显身份”。韩剧《黑暗荣耀》里,妍珍告诉女儿 “这双鞋贵、数量少,而你必须拥有”,这话简直是韩国消费观的缩影。联名款、限量款在这儿最吃香,年轻人甚至把穿什么牌子和 “自律”“优秀” 挂钩。健身房 24 小时不打烊,普拉提工作室遍地都是,运动早就成了社交货币,装备自然不能含糊。

更重要的是,韩国潮流文化现在是亚洲的风向标。以前大家学日本涩谷风,现在转头追韩流。BLACKPINK 的演唱会票房能冲到 5.7 亿元,她们穿的、用的,转眼就会变成全球爆款。运动品牌在韩国投钱,不光是为了赚当地人的钱,更是想蹭上这波文化红利,把在韩国验证过的设计和玩法复制到整个亚洲市场。

所以说,运动品牌对韩流的 “依赖”,与其说是没办法,不如说是太精明。这片市场体量不算最大,却能像杠杆一样撬动整个亚太地区的消费潮流。只要韩流还在吹,运动品牌恐怕还得继续 “上头” 下去。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CBNData、品牌公开信息等)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