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的户外品牌都有班味儿” 这句话确实在户外爱好者圈子里流传很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里的“班味儿”通常不是指真正的“班干部”作风,而是带有一种"精英化、专业、甚至带点“装”的意味"。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1. "高昂的价格门槛:" 贵的户外品牌(如 Patagonia, Arc'teryx, The North Face High Performance 等)的产品通常价格不菲。这使得拥有和使用这些品牌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身份或经济能力的象征。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象征意义可能被解读为“班味儿”——显得比较“高级”、与众不同,甚至有些“装”。
2. "专业性和技术性:" 这些高端品牌往往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功能性强、设计专业。虽然这本身是优点,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只进行轻度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过度强调产品的专业功能和技术参数,有时会显得有些“班味儿”,即过于“专业”或“较真”。
3. "社群和文化:" 高端户外品牌往往围绕其产品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群。这个社群内部有共同的术语、装备偏好和活动方式。对于圈外人来说,这种“圈内黑话”和“行话”可能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甚至有些“班味儿”。
4. "设计和审美偏好
相关内容:
电梯里挤满穿冲锋衣的打工人,一眼望去像误闯了登山队,可他们手里拎的却是电脑包。这画面最近太常见,以至于有人调侃:户外大牌的logo已经自动翻译成“今天又要加班”。
冲锋衣、越野鞋、机能马甲,原本为荒野准备的装备,如今成了格子间的统一制服。价格倒是没打折——一件Descente的polo能顶半个月工资,可大家还是心甘情愿掏腰包,仿佛穿上就能抵御的不止风雨,还有KPI的暴击。

有人把这种现象叫“班味儿”,听着像玩笑,其实藏着不少真情绪。The NorthFace的半圆logo被戏称为“工位半永久贴纸”,Salomon的鞋底纹路被说成“中产焦虑等高线”,HOKA的厚底则被解读为“踮脚够晋升”。段子好笑,好笑里带着苦味:原来大家把对自由的想象,偷偷缝进了通勤装。

品牌也顺水推舟。以前讲“征服雪山”,现在改口“征服周一”。广告里不再出现日照金山,而是地铁早高峰里一抹亮色的冲锋衣,暗示穿上它就能在人群中多喘一口气。社交媒体更直接,网红们穿着890元的速干衬衫打卡写字楼,配文“户外是打工人的第二战场”,点赞飞快。

疫情那两年起了助推作用。憋坏了的人周末去城郊爬山,回来发现冲锋衣比西装实用太多,干脆上班也穿。品牌库存清空,顺势把“都市机能”写进新品介绍,价格再涨一成也有人抢。毕竟,比起换份工作,换件外套简单多了。

说到底,大家买的是一张“我还活得挺野”的通行证。穿着几千块的越野鞋挤地铁,至少脚底那层缓冲能骗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Excel,还有诗和远方的泥巴路。虽然下班时鞋面沾的只有共享单车链条的油。

这种集体默契挺温柔的。茶水间里撞衫,彼此会心一笑,像对暗号:原来你也累。班味儿不是贬义,是打工人在系统里偷偷留下的指纹——用消费对抗异化,用口袋里的预算投票给“我还不止这样”。

所以下次看见地铁里一排HOKA,别急着笑人跟风。那可能是某人能给自己的最小反抗:既然逃不掉早八,至少让脚先习惯远行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