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这份中国俱乐部品牌价值排行榜的排名是:
1. "山东泰山 (Shandong Taishan)" - 57.6分
2. "北京国安 (Beijing Guoan)" - 第二
3. "上海申花 (Shanghai Shenhua)" - 第三
请注意,这个排行榜是基于某个具体的评估体系得出的,并且分数(尤其是泰山接近60分)表明这个榜单可能采用了不同于以往某些榜单(如IPLAYTHING或BrandValue)的评估方法或权重。不同机构的评估标准和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相关内容:
球迷兴趣只剩三成,可泰山、国安、申花却还能把品牌分数刷到55+,这反差够扎心——原来大家嘴上说“不看了”,钱包却很诚实。
先别急着骂“假榜”。
57.6、56.3、54.7这三个数字背后,藏着一条更真实的生存线:当现场上座率、电视转播费、周边销量都在下滑,俱乐部靠什么把分稳住?
答案其实挺土——把“俱乐部”三个字拆成“人”和“故事”。
泰山能拿第一,靠的不是今年又拿了几座奖杯,而是把“泰山”俩字嵌进山东人的日常:周末带孩子去鲁能大球场,跟去趵突泉一样自然;球队大巴路过泉城广场,路边卖煎饼果子的阿姨都会挥两下铲子。
品牌分里有一半是这种“生活感”。
国安第二,56.3分里最大的一块拼图是“工体”——那片看台从1996年就开始喊“跟丫死磕”。
去年工体翻新,票价涨了三成,散客区照样爆满。
球迷买的不是球票,是“我还在”的仪式感。
国安把这份仪式感做成会员年卡、做成绿色围巾、做成地铁4号线一站一海报,分数就稳住了。
申花54.7,看似最低,却最会打“城市牌”。
上海太大,人太杂,申花干脆把“蓝血人”做成身份标签:地铁口的蓝色TIFO、南京路步行街的蓝色快闪店、B站上的“申花版上海话教学”。
新球迷可能叫不出首发11人,但一定知道“申花蓝”和“上港红”不是一回事。
分数里藏着这种“区隔感”。
再往榜单后面看,更有趣。

深圳新鹏城53.7,城市新贵,没历史包袱,干脆把主场搬进年轻人扎堆的龙岗大运中心,赛前两小时开露天电音派对,把看球变成“周末社交选项”。
分数高,因为“好玩”也算品牌力。
大连英博53.6,老牌足球城,今年把主场搬回梭鱼湾,球场外圈直接做成“足球市集”,烤鱿鱼、炸焖子、老球衣跳蚤市场一应俱全。
外地游客来连旅游,白天看海晚上看球,顺带把英博的名字带回各自城市。
品牌分里掺进了“旅游流量”。
成都蓉城53.1,最会玩社交媒体。
球队大巴从基地到凤凰山,一路直播,司机和球迷弹幕互动;球员进球后,俱乐部第一时间剪成竖屏短视频,配上川味Rap,24小时全网刷屏。
分数里一半是“网感”。
看完一圈,你会发现:球迷兴趣33%不假,但“兴趣”早就不等于“买票看球”。
俱乐部只要把品牌拆成可触摸、可拍照、可发朋友圈的碎片,哪怕球迷不进球场,分数也能涨。
所以别急着唱衰。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是没人爱,而是太多人把“爱”想得太宏大。
真正能让俱乐部活下去的,是把每一次挥围巾、每一次地铁广告、每一次短视频点赞,都算进品牌账本里。
下次路过球场,看见有人在门口拍照打卡,别笑他们“伪球迷”。
那张照片,可能就是俱乐部明年还能不能留在榜单上的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