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这家公司很可能是 "利丰集团 (Li & Fung)"。
利丰集团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和家居用品采购代理公司,连接了全球的品牌方(如Nike、优衣库等)和亚洲的制造工厂(主要是中国的工厂)。
"作为最大的供应商:" 虽然利丰本身不直接生产,但它作为全球最大的采购代理,代理了大量的订单给制造商,因此可以被视为连接品牌和工厂的关键“供应商网络”,是很多品牌(包括Nike、优衣库)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
"年赚62亿:" 这个数字可能指的是利丰集团在某个盈利高峰期的利润,例如在2010年左右,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利丰的利润确实达到了数十亿港元(约合数亿美元)的规模。请注意,具体的利润数字和年份可能需要查阅当年的财务报告。
"全球最赚钱的服装公司:" 这句话可能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强调利丰作为连接品牌和工厂的关键桥梁,其作为采购代理服务的利润非常可观。但需要明确的是,利丰本身不是制造商,其主要利润来源于提供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等服务。如果指的是全球最赚钱的 服装制造商,那么这个称号通常会属于一些大型代工厂商,如鸿海精密(主要生产电子产品,但也涉足服装)、或者一些大型服装品牌集团(通过其自有品牌和授权
相关内容:
点个关注, 更多内容等你发现申洲国际,我其实以前写过。那篇文章看的人也不少,但评论区有不少人说:信息太少,写的太浅了,所以这次,我专门翻了它的财报,想把这家“全球最赚钱的服装厂”讲清楚一点。因为它真的不能只用“全球最大针织代工”来概括。它最强的,是把制造、客户、研发和产能布局,全都构造成了一套“自我增强”的体系。这篇文章,就是补全那部分从它怎么建系统、控品质、抓客户,复制产能。讲清楚这家“最赚钱的代工之王”,到底强在哪,难在哪,又凭什么能穿越30年周期,不断进化。
全球最赚钱的服装厂,它是怎么起家的?1988年,在宁波北仑区政府推动下,宁波申洲织造的工厂成立。起初只做基础针织面料。真正让它走上制造进化之路的,是一位从上海请来的技术负责人——马宝兴。
马宝兴早年任上海针织二十厂副厂长,90年代初受邀掌舵申洲。他曾在日本进修,深知针织制造的技术门槛,也明白“做面料只是起点,成衣才是利润入口”。他的儿子马建荣,13岁起在厂里打杂学徒,熟悉一线流程。1994年正式加入申洲,从挡车工、车间调度一路干到生产管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97年,这一年,马氏父子完成了对申洲管理层的收购,32岁的马建荣正式上位,全面掌舵企业经营。申洲开始一步步从“织布厂”转向“成衣厂”,再变成“一体化制造商”。
2005年,申洲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针织服装最大的制造商之一,那一年,它还只是Nike、优衣库、彪马的供应商之一。谁也没想到,它会成为全球运动品牌最深度依赖的制造伙伴,到今天,年利润高达62亿,成衣日产200万件,成为港股最贵的服装制造股。
别人拼产量,它把整条制造链做成系统很多人说申洲大,但真比“工厂数量”或者“SKU品类”——它未必是最多的。
在服装代工圈,晶苑的品类更全面、布局更广;如兴牛仔的产量也惊人;晨风、南旋也早有自己一整套制造体系。但这些年能越做越稳、越做越贵的,偏偏是申洲。
因为它的核心,从来不是做大,而是做“闭环”:
- 从面料研发、纺纱、织造、染整、印花绣花,到裁剪缝制、包装交付,全部自己做;
- 它不是“整合供应链”,而是“内建供应链”;
- 不是在客户需求出来之后响应,而是提前参与设计、提前打样、提前控产能。
用研发主导客户、用客户锁定订单、用订单反哺投入,再通过全链条配合,把产品变成稳定利润——别人做生产,它做“产品闭环”。
也正因为这个逻辑,它才敢长期绑定Nike、阿迪、优衣库这些一线大客户,并把80%的产能配置在他们身上——因为它不仅做他们的工厂,更是做他们的“面料中枢”与“设计前端”。
从一根纱线起申洲就没把制造交给别人
申洲是最早一批,把“垂直一体化”做成了一整套完整流程的工厂。
别人讲一体化,可能是把印花、绣花外包厂拉到园区里当配套;而申洲的一体化,是从一根纱线开始的:自己纺纱、织布、染整,连印花、绣花、裁剪、缝制、包装都不放过,全流程自己来。
更重要的是——这是申洲在实战中一点点攒起来的:宁波基地,就是这个系统的大脑。
负责工艺研发、数字调度、面料创新的核心部门。所有海外工厂的产线规划、工艺升级、生产标准,几乎都由宁波研发团队牵头完成。
2024年,申洲每天能出货200万件成衣,其中一半以上都与宁波的系统设计密切相关。
也正是这种由“面料起头、从头管到尾”的打法,让申洲不只是个代工厂,更像一个集产品策划、工艺开发、制造执行为一体的生产系统。
别人搞制造,是在响应客户;申洲搞制造,是在定义制造流程本身。
快反不是嘴上说的,申洲靠机制做到15天交付
但你别以为申洲的快反,只靠人海战术或者喊口号。能做到15天交付,从纱线进厂到成衣出货,中间靠的是一整套自动化+数字化的联动机制——真正把“快”从口头落进流水线。
它们在宁波基地建了一个自动立体仓库,可存1.5万吨面料,每天吞吐量高达1200吨——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能为600万件T恤备料。配合AGV小车自动运送、吊挂系统实时分拣物料,整个面料到裁剪环节,几乎不用人推布、扛料、传单。
再往后走,数码印花系统能在几分钟内把客户图稿变成实物样衣;这才是能跑出15天交付周期的底层逻辑。
最典型的一次,是2018年世界杯决赛前。法国队杀入决赛,耐克紧急追加几万件球迷服订单。申洲启动宁波工厂的快反机制,16小时内完成全流程打样、裁剪、缝制、包装,当晚送达耐克上海仓库,再空运法国——正好赶上法国队夺冠,球衣在庆典现场如期发放。
很多人说自己也做快反,但真到车间一看,图纸还在组长手上晃悠,流程靠人盯人。快是快在嘴上,不是在系统里。而申洲,是用钱砸出来的,把“快”这个词变成了一套真正可重复、能复制、稳交付的效率结构。
从打样到定义产品,申洲成了客户的“前端工厂”
很多服装工厂的客户,是今天下单、明天催货、后天砍价的那种。但申洲的客户,不是只来下订单的,而是参与打样、开发、优化的共创伙伴
这不是客套话。比如Nike。最早在2006年,申洲就为Nike专门开出独立产线。后来更进一步——双方联合研发了Flyknit鞋面技术(就是那种一体飞织、轻薄贴脚的跑鞋鞋面),包括Dri-Fit Knit、Tech Fleece等功能性面料,也都出自他们合作的研发团队。
优衣库的Airism更是经典案例。品牌提出四个标准——轻薄、凉感、抗菌、可反复水洗。怎么实现?不是优衣库给参数,而是申洲主导研发:从纱线比例,到编织密度,再到后整理工艺,一轮轮试错优化,最终打出大货版本,全球上架。直接变成了优衣库全球畅销爆款。
这套“共创”机制背后,是申洲从工厂变成“研发中心”的转变。它的核心优势,不是比别人织得快,而是比别人更早进入客户战略腹地,参与定义产品本身。
按客户划分:
类别 | 收入贡献占比 (%) | 同比增长 (%) |
耐克 (Nike) | 27.8 | +3.8 |
阿迪达斯 (Adidas) | 25.8 | +23.3 |
优衣库 (UNIQLO) | 17.4 | +35.4 |
彪马 (Puma) | 10.9 | +10.9 |
四大客户合计 | 81.9 |
运动服装 | 69.1 | +9.8 |
休闲服装 | 25.1 | +27.1 |
内衣 | 5.0 | +34.6 |
这也是为什么,申洲的客户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客户(Nike、Adidas、优衣库、Puma)占了营收的80%以上,但它的利润却一直稳健。因为这些客户,不会轻易换供应商——你换了,等于要重新建立一整套共研机制。
它不是在越南建厂,是在那儿重建了一个申洲
申洲国际的发展史,是一部精准踩中行业节点、持续进行逆周期扩张的制造进化史。
2005年(后配额时代):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国际贸易规则剧变的背景下,申洲果断“出海”,在柬埔寨设立首个海外工厂。这一步不仅是为了规避当时的贸易壁垒,更为未来的全球化布局和风险对冲埋下了伏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传统外贸订单大幅下滑之际,申洲反向操作,强化与耐克、阿迪达斯等核心客户的合作关系,并为其建设专用工厂。这一策略让申洲成功搭上了后续运动服饰品类的全球增长红利——这个细分赛道,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展现出远强于大众时装的抗风险能力。
2013年至今(成本上升+贸易摩擦):面对中国制造成本持续上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长期结构性问题,申洲提前下注越南西宁,投资建立第二个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制造基地,真正完成了从“搬工厂”到“复制制造能力”的战略跃迁。
这种“领先半步”的战略布局,即在行业真正变化之前完成关键投位,是申洲国际能够穿越周期、稳步扩张的核心能力。
我有话说:
不是所有做代工的服装厂,都能被称为“代工之王”。真正的王者,不只是产能大、客户多,而是具备一种底层能力:构造复杂系统,并让它长期稳定运转。申洲就是这样极少数的例子——所以如果你问:申洲凭什么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服装厂?答案可能不是某项技术,也不是某个客户,而是:它构造了一个能自我强化的制造系统,而别人还在等单子。今天很多服装厂在讲“转型”,但其实真正的转型,不是加几台自动设备,也不是接几个品牌订单,而是——你能不能像申洲这样,把制造变成一套别人离不开的系统?这才是“代工之王”的底层密码。你还见过哪些低调却强大的服装厂?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推荐阅读






找不到我们?来来来,打个小星星 ★,每天同最棒的知识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