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乡奶粉品牌冲刺IPO,传承家乡味道迈向资本市场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也反映了几个重要的趋势:
1. "区域品牌崛起:" 传统上,奶粉市场由国内外大型品牌主导。东北老乡(通常指东北地区的创业者或企业)通过直营店、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方式,在特定区域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用户信任度。这种区域品牌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拓展,并通过IPO寻求规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 2. "下沉市场与社区经济的潜力:" 东北老乡的模式往往更贴近消费者,深入社区,了解本地需求,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和更接地气的沟通。这显示了下沉市场和社区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母婴这种高频、刚需的领域。 3. "乳制品消费升级与国产替代:"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品质、安全性和品牌认可度要求越来越高。东北拥有良好的奶源基础,本土品牌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国产奶粉的替代进程。 4. "IPO的意义:" "融资发展:" IPO是公司获得大规模资金的方式,可以用于扩大生产、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研发新产品等。 "规范化运营:" 上市过程要求公司达到严格的财务、法律和治理标准,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 "品牌价值提升:" 成功上市本身就是对品牌的一种背书,能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 "退出机制:" 为早期投资者和

相关内容:

随着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一批母婴企业奔赴IPO。近日,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宜品乳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身后掌舵者是一位51岁的黑龙江老乡。32岁离职创业,牟善波将一家濒临关停的国营老厂救活,带着宜品乳业挺过行业最动荡的时期,发展自有品牌,进军海外市场,最后走到了IPO门前。

属于早期乳业人的创业历程逐渐远去,宜品背后是中国乳业黄金时代的缩影,也映照着的母婴赛道的热闹一幕。

东北老乡,干出一个IPO

这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创业故事。

1974年,牟善波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后就读天津轻工学院乳制品专业。1996年大学毕业后,牟善波进入淄博得益乳业从事技术工作,两年后青岛圣元乳业成立,牟善波决定跳槽。

他在圣元乳业从基层业务员一路做到总经理,赶上了中国乳制品行业“黄金十年”。嗅到创业机会,牟善波果断从青岛圣元离职,并从老东家手中买下了位于黑龙江北安的一家工厂。

北安市乳品厂,这家国营老厂创立于1956年,此后被青岛圣元收购,到牟善波手中时已经陷入发展困境。他曾在当地媒体采访中提到,接手初期没有过多的宏伟设想,“只是想在32岁的年纪出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些事情。”

但开局并不顺利。接手之初,牟善波四处求援,最终通过三方贸易合作的方式,利用资金周转时间差解了燃眉之急。面对人手紧缺的状况,牟善波一边加入员工一同收奶,一边开始计划推动设备更新,从人工挤奶逐步实现自动化。

就这样,濒临倒闭的工厂一步步扭亏为盈。

彼时正值中国乳制品行业爆发期,不少企业在竞争中不得不压低生鲜乳收购价格,乱象频出。牟善波很快意识到市场对奶制品质量的需求,于是用两年时间收编奶贩子,将其从鲜奶收购加工商改造成专业的鲜奶运输商。

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奶粉行业受到重创,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牟善波的公司活了下来。

然而这一“黑天鹅”事件波及甚广,国产奶粉集体失去市场信任。行业门槛大幅提高,牟善波和一批国内同行大量建起自己的牧场,并尝试将部分生产基地落在海外。

期间,宜品乳业推出自有品牌“爱尼可”,专注于有机婴幼儿奶粉,2016年又推出首个配方羊奶粉产品,并在韩国落地生产基地。至此,公司定位稍显小众的低敏羊奶赛道,打开了一个新市场。

此后宜品乳业在10多年间投资收购新建了约20家子公司,并接连推出宜品、欧仕达、蓓康僖等七大品牌,朝海外发力。牟善波曾表示,要打造千亿羊奶产业链。

如今牟善波51岁,要带着宜品一起踏上IPO之路。

卖羊奶,一年进账17亿

这是一个稍显小众的市场。

宜品乳业在招股书提到,公司专注于羊奶粉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公司自创立之初便一直聚焦于解决对传统乳制品高度易过敏人群的营养困境。”换句话说,主要面向乳制品高度易过敏人群这类消费群体。

但总体来看,宜品乳业主要还是以奶粉生产和销售为主。产品类别涵盖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牛奶粉、儿童及成人奶粉等。

其中,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为营收主力。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价格显示,一罐奶粉(约700-800克)的价格在350-450元左右。

公司的产业链模式涵盖乳制品生产从上游的自有牧场、原料奶采购和核心配料(例如羊乳清)供应和加工,到中游的配方和生产,再到下游的品牌推广、经销和消费者互动的整个链条。其中在上游环节的西班牙工厂是全球最大的羊乳清粉生产商之一。

目前,宜品乳业的主要产品通过覆盖全国各地的母婴门店网络进行经销,占销售渠道约70%,剩下30%左右则是以线上渠道为主的直销。主要客户一般包括大型区域经销商、电商经销商,以及制造商和食品公司以及OEM品牌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品牌合计覆盖了国内超过6.1万家线下零售门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超7000家是母婴门店。

6万家经销门店撑起了宜品乳业的大部分营收。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02亿、16.14亿、17.62亿和8.06亿元;相对应的毛利分别为6.33亿、8.05亿、8.79亿、4.1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27亿、1.68亿、1.72亿和0.57亿元

其中,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产品产生的收入占比过半,分别为人民币7.72亿元、9.26亿元、10.33亿元和4.48亿元,占相应年度/期间总收入约55.1%、57.4%、58.6%和55.6%。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羊奶粉市场相比牛奶还不算庞大,不过已经有不少奶粉品牌开始入局。据招股书引用报告称,在中国羊奶粉市场这一细分领域中,宜品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达14.0%

不过,宜品乳业至今没有一轮外部投资。成立至今,公司有过多轮股权架构变动,但大多为增加员工持股,并成立了8个员工持股平台。截至招股书发布前,牟善波、康旺投资和启旺投资分别直接持有19.16%、38.31%和17.64%的股份,其中康旺投资由牟善波全资拥有,启旺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因此作为控股股东之一,牟善波持股超57%。

不久前,牟善波向券商和投资人介绍公司上市规划及股权激励方案,并表示公司两年内收入将达到30亿元,3-5年将力争达到30-50亿元的收入目标。

生娃有补贴

IPO集体赶来

此次IPO,最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热门方向——母婴市场。

根据招股书数据,除了羊奶粉市场外,宜品在中国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市场同样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17.6%,而两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收占比已经超过60%。这或将成为宜品在二级市场的主要标签。

此外,最近来自贵州的南方乳业也提交了招股书申报稿,拟在北交所上市;另一边,三战选手百菲乳业在沪市主板的IPO申请终于获上交所受理。三家乳企几乎同一时间段有了IPO进展,恰恰暗合了当前生育利好的大环境。

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对符合规定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发放3600元补贴,2025年1月1日前出生未满3周岁的可按月折算领取‌,预计覆盖全国2000多万婴幼儿家庭‌。

随后,母婴概念股集体高开。

与此同时,母婴相关的IPO正在赶来。比如月子中心圣贝拉,主打高端月子中心的连锁店,今年6月份登陆港交所。赶上港股IPO火热时期,圣贝拉的发行市值近40亿港元,开盘后一度涨超40%。

此外,还有卖儿童安全座椅的BeBeBus、特医食品赛道的圣桐特医、卖爆非洲的纸尿裤企业乐舒适、母婴电商海拍客,以及母婴电子产品厂商聚智科技均递表港交所;聚焦于母婴商品的英氏控股和孕婴世界则申请北交所上市……

虽然生育率面临滑坡,但也隐含着另一层逻辑:年轻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为看重。因此,月子中心、婴幼儿吃食、中高端奶粉等一批有针对性的相关品类仍然被看好,也有消费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这类高品质消费品牌。

此前券商数据显示,中国婴童市场正处量质齐升黄金期,2024年规模已达4.2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5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10万亿元。

此外,不少品牌正在向海外拓展市场,尤其人口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及非洲地区,仍然会是一个潜在市场。正如《2024母婴行业出海白皮书》数据显示,全球母婴用品市场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9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2%。

有趣的是,在母婴消费板块大涨之际,当前市场上依然弥漫着两种声音——一边是年轻人对生育的担忧,另一边是政策真金白银的鼓励,让这条赛道充满了矛盾与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天IPO”,作者:杨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