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品牌”这个热词的翻译说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体现语言、文化和商业互动的案例。
“品牌”(pǐnpái)这个词,在进入全球视野之前,其内涵主要局限于商业领域,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标识、名称、设计、质量保证等,旨在区分竞争对手。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日益活跃,“品牌”的概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品牌影响力,甚至上升到国家品牌、城市品牌的层面。
"“品牌”的常见英文翻译及其细微差别:"
1. "Brand:"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也最被广泛接受的翻译。无论是品牌名称(Brand name)、品牌标识(Brand logo)、品牌形象(Brand image),还是品牌价值(Brand value),都常用 "Brand"。它准确地传达了商业上的核心含义。
2. "Branding:" 这个词更侧重于“品牌化”这个"过程"或"策略",即建立、发展和管理品牌的一切活动(如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体验等)。例如,“我们正在重新进行品牌化战略”(We are rebranding our strategy)。
3. "Brand Name:" 特指品牌的名称,如可口可乐(Coca-Cola)的 "Brand Name"。
4. "Brand Image:" 强调品牌在
相关内容:
语言的翻译是国情和文化的交流,只有理解原文中最重要的和最美的东西,才能在译文中把它们再现出来。

不久前,笔者到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看望一位研究翻译的老同行、老朋友,巧逢高级翻译学院刚卸任的前院长。我们聊起国内媒体热词“品牌”的翻译。他说,有人以为只要译成对应的英语表达就行;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就说“上海四大品牌”中的“品牌”,恐怕就不能这样翻译措辞,因为这里的“品牌”,指的并不是“具体产品的牌子”或“商标”。所以他认为或可大胆地将“四大品牌”意译为The Best Four。“创新”“创造”,翻译也不例外。
两千多年前罗马人Cicero就说过,翻译追求的“不是数量相等,而是质量相等”。这是要求译文与原文“等值”。我国翻译先辈严复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这是说译者要做到“等值”谈何容易。有些不了解翻译的人以为翻译就是像“译电码”那样的“对号入座”。其实不然。笔者在德国教授汉语时,就有学生把“这辆车差点没掉进河里”译成了“这辆车掉进了河里”。说他意思译错了,他还据理力争不服气。翻译还有个按照表达习惯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译电码”岂能做到“等值”!别说汉语与外语的互译,就是将汉语方言译成普通话,有时也很难说表达完全到位,做到完全等值。
德国经典作家海涅在一百几十年前曾谈到翻译:“译者必须是个智力天才,因为他要理解原文中最重要的和最美的东西,才能在译文中把它们再现出来。”此话说得既深刻又美学。这里,“最美的东西”就是原文的神采,即原文的各种特色,包括时代、民族、国情、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其实,语言的翻译是国情和文化的交流。如“太极拳”,它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运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开放,来访的德国人看到很多中国人在晨练打太极拳,非常好奇。他们不了解其内涵,只能从外表着眼把它译成德语Schatten boxen(意谓“影子拳击”,即“没有对手的拳击”)。后来交流多了,他们知道了太极拳是怎么回事,觉得音译最好。于是,Taijiquan便成了一个德语词。所以,培养一个称职的外交翻译,不仅要学几年外语,夯实基础,而且要到有关国家进修几年,成为“某国通”才行。
翻译也讲究“服务”。译者不能只管埋头语言层次的翻译,也要考虑译文的用途目的。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英译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比较,两者相差很大,简直不像翻译。但仔细分析领悟,发现此译确实高明,不仅包含了原文的整体含义,而且言简意赅。德国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已故老院长佩博克教授,曾形象地把翻译比喻为“捆住手脚地走钢丝”。“走钢丝”已经很危险,还被“捆住了手脚”(指翻译要受原文制约),其艰险可想而知。无怪乎翻译圈内人常说“翻译最难是创造”。(桂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