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揭秘背后的文化宣言与时尚传承

這是一篇關於《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Le Jardin Secret de Chanel)背後文化宣言的文章,旨在探討這本內部刊物所體現的品牌價值觀與藝術理念。
---
"专栏|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背后的文化宣言"
在奢侈品世界的璀璨星河中,香奈儿(Chanel)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前瞻性的視野,始終屹立不倒。而《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Le Jardin Secret de Chanel),這本最初僅限於內部員工閱讀的刊物,如今已成為觀察品牌文化、價值觀與藝術品味的獨特窗口。它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更是香奈儿向內輸入能量、向外發出聲音的一種文化宣言,深刻地體現了品牌的核心精神。
"一、 美的普及與內部傳承:打破界限的獨特視角"
《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最核心的宣言,是對「美」的普及化追求。可可·香奈儿女士本人就對藝術充滿熱情,她並非僅僅是時尚的創造者,更是當時巴黎藝術圈的重要參與者。她欣賞塞尚、

相关内容:

7月中旬一个周六的雨后,我推开上海香蕉鱼书店的玻璃门,如约来到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线下发布现场。

香蕉鱼书店是这本杂志全球20多个独立发售点的其中一站,而此时这本以嘉柏丽尔·香奈儿(Gabrielle Chanel)塑像为封面的杂志,已经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因为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精美的品牌杂志,它以先锋的文化视角和专业的杂志编辑方式,打造了一部厚重的“文化档案”,一本真正的艺术文化杂志。

Credit: Roe Ethridge,Statue bust of Gabrielle Chanel made by Jacques Lipchitz in 1921.

香蕉鱼书店

超过340页的杂志,采用三种艺术纸张,结合专用环保墨水和UV凸印工艺,每一页都堪比纸上艺术画廊。通过印刷杂志也可以扫码进入线上AR体验及进入CHANEL Connects播客频道,展开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发布当天,香蕉鱼书店墙面上重复摆放着实体杂志,充满能量的封面,象征着这个时代的文化路径修复与校准:回望、复刻与再创造。封面主视觉是立体主义大师雅克·利普奇兹(Jacques Lipchitz)于1921年为香奈儿女士创作的塑像。当代摄影师罗伊·埃斯里奇(Roe Ethridge)将它置于极简黄色背景中,并佩戴了一副来自CHANEL 2002/23高级成衣系列的银色墨镜,雕塑、墨镜与杂志,象征时间与时尚的交叠,也让过去与未来在此刻并行。

不需要明星面孔,不需要消费主义的标题,甚至不需要“CHANEL”标识,却让人瞬间沉浸于“文化档案”的仪式感。

徐宁拥有20年记者、主编及内容IP运营经验,曾打造“芭莎艺术”、“BAZAAR 150周年大展”、“LOVELOVELOVE爱的艺术”等跨媒体内容IP。徐宁现任芭莎文化艺术部总策划,以探索“美与生活方式”为使命,专注于“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Green BAZAAR芭莎绿岛”“GreenWellness能量绿岛”等IP的运营。

在数字信息狂潮中,香奈儿选择以“杂志”的形式逆流而上,肯定不是为了证明所谓纸媒回归。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文化主题的“编辑式策展”,而文化杂志的编辑手法与纸质媒介,是这场文化策展最融洽的呈现方式:将时尚后移,回望自身文化传统,创造文化的永恒能量与感官体验。就像香奈儿艺术文化与传承部总裁雅娜·琵尔(Yana Peel)在卷首语中所传达的价值观:这是香奈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创作,既致敬深厚的传统,亦是展望未来。但最重要的是,杂志中汇集的才华与思想,才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

左:香奈儿艺术文化杂志《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

右:香奈儿艺术文化与传承部总裁雅娜·琵尔(Yana Peel)

杂志回望了香奈儿有关的两大百年文化符号,首先即是“不羁的俄国芭蕾舞团与‘蓝色列车’”。早在1910年代,谢尔盖·迪亚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率俄罗斯芭蕾团亮相巴黎,以先锋创世的舞台美学震撼世人,同时也与嘉柏丽尔·香奈儿成为知己。香奈儿从那个时期开始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包括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毕加索、让·考克托(Jean Cocteau)。

1918年毕加索在《浴中女子》(“Women Bathing” )中捕捉到了香奈儿的新款紧身泳衣

Serge Diaghilev (左) 和Igor Stravinsky (右), 黑白照片, 西班牙, 1921。

迪亚吉列夫的名言是“震撼我!我会等你来震撼我!(Astound me! I’ll wait for you to astound me.)”,很难想象这在百年后成了一种文化能量,人类在2025年惊人的行动一致,修复路径,校准方向,统一目标:让跨学科、跨世代、跨地域的文化璀璨绽放。

从《春之祭》到《蓝色列车》,迪亚吉列夫如何打破古典芭蕾的桎梏,将肢体自由注入传统芭蕾艺术,奠定20世纪先锋表演艺术基调。而香奈儿也受其启发,参与了《蓝色列车》戏服创作。她在尼斯与巴黎之间的度假列车之间,将贵族旅行美学转化为简约优雅的设计语言,让女性身体与灵魂获得自由,这奠定了她最初的设计哲学。

1928年,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者在舞台上学习舞蹈。

左:香奈儿与俄罗斯芭蕾舞团舞蹈演员Serge Lifar ©Pinterest

右:《蓝色列车》剧中的戏服,由可可·香奈儿设计,约1924年。博物馆编号:S.836-1980,S.837-1980。

而香奈儿女士在法国南部蔚蓝海岸的故居——Villa La Pausa,则是其文化遗产中另一个经典符号。在建筑设计师彼得·马里诺(Peter Marino)的灵感之下,La Pausa恢弘重生。这座曾为达利提供空间创作十一幅史诗巨作的寓所,今天更象征着艺术的自由精神,也是香奈儿品牌支持文化和艺术,为当今艺术家继续提供创作条件的精神坐标。

La Pausa ©Clément Vayssieres

回望之后,杂志将最大的篇章用于呈现当代文化艺术人物的“复刻与再创造”——与全球50余位艺术家、学者与文化领袖深度对话,包括中国艺术家曹斐论影像、英国女性艺术家Tracy Emin女性主题创作;演员、香奈儿品牌大使Tilda Swinton对“CHANEL NEXT Prize”的展望 ,RoseLee Goldberg解析公共艺术。这些访谈如同一场场微型展览,折射出扁平数字世界里多元文化的碰撞,创造着勃勃生机,我们曾以流行的姿态忽视了文化,甚至差点亲手消灭它,现在,我们正在回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HANEL Next Prize”专辑: 展示了过去五年香奈儿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对近20位艺术家的发掘与成果展示,他们打破地域与种族限制的跨界文化实验,从声音装置到可持续设计,从电影、舞蹈再到青年社群,展示着文化的先锋与多样性。诚然,没有品牌的支持,这些艺术家们也会在各自的文化土壤持续创造,而香奈儿的参与,却让这些散落各地的创造力,聚集起新的能量,也向文化行业以及年轻一代展开了文化的新篇章。

Chanel Next Prize winners 2021

于威尼斯双年展举办 CHANEL Next Prize 2022

在文化被地缘政治冲击得支离破碎的时刻,香奈儿通过长期的文化艺术策略,以及独立运营的艺术文化与传承部,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平台:全球艺术合作伙伴、新锐艺术家奖项(CHANEL Next Prize)、播客与社群、再到今天发布的艺术与文化杂志。当这个文化生态持续运转,我们点亮的不只是创作者的独立姿态与个人意志,也回应了当下我们的文化路径修复与校正。

回望、复刻与再创造,这场“文化路径校准”并不只在香奈儿与巴黎,也在我们生活的文化土壤之中。回望过去二十年,我们沉浸于“新中产”与“消费升级”的洪流,用速度代替文化,制造了一个漂浮无根的精神世界,“美”找不到栖息之地。现在,洪流冲刷之后,我们虽然有点懵圈,但也幸运发现,文化不声不响向我们招手,召唤我们回到美而优雅的世界里。

翻阅一本杂志,却是感慨万千。

我从香蕉鱼书店出来,前往浦东美术馆打卡《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20年前,逸飞先生提出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并在时装、电影、出版、家居等等生活方式领域进行“美”的实践。20年前超前的文化实践,其实正为今天的生活方式提供的一种可能:在文化的能量场中,一切均可成为美的载体。

这场文化的回望,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们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经历一次深度的精神校准,让优雅的文化能量再次连接人心,照亮此时此地。

《夜宴 》陈逸飞 1991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图片来源

CHANEL、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总策划、撰文:徐宁

编辑:艺凡

设计:张晓晨

编辑助理:桃子

设计助理:冯贝宁

合作垂询

bazaarart@trends.com.cn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