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非常对。"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打文化牌,或者说,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打文化牌。"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品牌核心与定位:"
"有些品牌根基在于功能、性能或价格。" 比如一些基础工具、耗材或者纯粹追求性价比的商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实用性和价格,与宏大的文化叙事关联不大,强行打文化牌可能画蛇添足,甚至脱离用户心智。
"有些品牌定位非常细分和具体。" 它们可能只解决某个非常具体的问题,用户群体也比较明确,文化层面的延伸空间有限。
2. "品牌资源与能力:"
"打文化牌需要深厚的投入。" 这包括对文化的理解、研究,创意策划,内容制作,以及长期的品牌建设和沟通。对于资源有限、初创或现金流紧张的品牌来说,这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需要强大的品牌个性和故事。" 有些品牌可能比较低调、功能导向,或者品牌形象已经相对固化,缺乏构建独特文化符号的基因和能力。
3. "品牌调性与目标受众:"
"品牌调性与文化符号可能不匹配。" 比如,一个严肃、专业的科技公司,突然玩起过于潮流或小众的文化符号,可能会让原有用户感到困惑,也让目标文化群体觉得不够“正宗”。
"目标受众的文化
相关内容:
大家好,见字如面,我是狐狸。
品牌营销界,似乎存在一个鄙视链。做产品的,看不起做流量的;做流量的,看不起做渠道的。而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毫无疑问,是那些“做文化”的。苹果的“非同凡响”,耐克的“Just Do It”,这些品牌,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图腾,一种文化符号。它们享受着最高的品牌溢价,和最坚固的用户忠诚度。
于是,无数品牌,都心向往之,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叙事”。但这其中,90%以上的尝试,都沦为了一场“邯郸学步”式的闹剧。他们学来了苹果的黑白广告,却学不来乔布斯的灵魂;他们模仿了耐克的励志文案,却模仿不了那种真正的运动精神。
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就误解了“品牌文化”的生成机制。**品牌文化,不是一个营销“动作”,而是一个企业所有行为沉淀下来的“结果”。**在你还没有做出那些“因”的时候,就去强行追求那个“果”,注定是徒劳的。
一、没有“一致性”,就没有文化
一个品牌,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内外一致性”。即,你对消费者所宣称的价值观,和你对内管理员工的方式,必须是统一的。如果你对外宣扬“创新”、“自由”、“人性化”,但对内的管理,却是996、KPI高压、层级森严——那么,你的“文化”,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一个经典的正面案例,是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它对外输出的文化,是“精英创造力”和“极致内容”。而它对内的管理文化,同样激进得可怕。在其著名的《Netflix文化手册》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只招成年人”、“我们是一个职业球队,而非一个家庭”等颠覆性理念。他们给予员工极大的自由(比如不限假期、不限差旅报销),但也要求员工承担与之匹配的、极高的责任。
你看,它对内对外的“精英主义”和“结果导向”,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让它的文化,显得无比真实、可信,并能吸引到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反观很多企业,对外,把用户捧上天;对内,把员工当工具。一个连自己员工都不相信的文化,你指望它能说服谁?
二、没有“独特性”,就没有文化
文化,还有一个核心要义,那就是“取舍”。一个什么都想要的品牌,最终,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品牌。你不可能既是“高性价比”的,又是“尊贵体验”的。你不可能既是“大众流行”的,又是“先锋小众”的。
一个强大的品牌文化,必然是“排他性”的。它会清晰地告诉这个世界:我服务谁,以及,我不服务谁。
德国的Miele,是世界顶级的家电品牌,一台洗衣机动辄数万元。它的品牌文化,核心就是“可以用20年的耐用品质”。这个定位,就主动地,把那些追求“性价比”和“快时尚”的年轻用户,排除在外了。它服务的,就是那些对品质有极致要求、愿意为“耐用”支付高昂溢价的富裕阶层。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但在现实中,却是最难做到的。因为“排他”,就意味着要“放弃”。放弃一部分潜在的用户,放弃一部分市场的可能性。这对于很多充满增长焦虑的企业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但你仔细想,一个没有“敌人”的人,也往往没有“朋友”。一个试图讨好所有人的品牌,最终,也无法被任何人,真正地爱上。
三、没有“时间性”,就没有文化
品牌文化,最昂贵的成本,是时间。它是一种需要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去慢慢“熬”出来的东西。任何试图“速成”的文化,最终都会被证明是“伪文化”。
提到“服务文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海底捞。但海底捞那种“变态级”的服务,不是靠几个月的员工培训就能实现的。创始人张勇,从1994年创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高于一切”的理念。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围绕这个理念,构建了一整套无懈可击的“系统”——从“充分授权一线员工”的管理制度,到“师徒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再到“连住家保姆都管”的福利政策。
是这个系统,在日复一日地,向所有员工,强化着“服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这个信念。最终,这种信念,才沉淀为一种无需思考的、强大的“肌肉记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海底捞文化”。
时间,是品牌文化唯一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敌人。
写在最后
所以,当你或者你的的老板,下一次在会议上,雄心勃勃地提出“我们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时,你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
然后,和他一起,冷静地,探讨那三个最本质的问题:
- 我们的内外,是否一致?
- 我们的取舍,是否清晰?
-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或许比写一百页的品牌文化PPT,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