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界风云,曼谷“撞脸”事件揭秘——泡泡玛特转向左,名创优品选择右行

这个标题揭示了当前潮玩和设计玩具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格局和策略分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现象:
"核心观点:"
"“潮玩巨头曼谷‘撞脸’”": 这指的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外观设计高度相似,甚至几乎完全一样的盲盒或设计玩具。这种“撞脸”现象在曼谷(或其他地区)的街头、店铺中非常普遍,反映了设计同质化的问题。 "泡泡玛特向左 (向左)": 指的是泡泡玛特(POP MART)所代表的商业模式和设计策略。 "名创优品向右 (向右)": 指的是名创优品(MINISO)所代表的商业模式和设计策略。
"泡泡玛特(POP MART) - “向左”的含义:"
1. "强调IP(知识产权)和艺术性": 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IP孵化能力和与知名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它售卖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IP故事、艺术家风格和收藏价值。 其产品通常设计更独特、更具艺术感,强调“盲盒”带来的惊喜和收藏体验。 定位相对高端,目标客户是对潮流、设计、IP有较高认知和消费能力的群体。
2. "运营模式": 线上线下结合

相关内容:

荧光粉与亮蓝交织的店铺空间里,曲线划分的功能区与天花板上跳跃的色块,让两家中国品牌在泰国市场陷入一场戏剧性的“撞脸”争议。

8月8日,泰国曼谷地标ICONSIAM购物中心,泡泡玛特全球最大旗舰店开业现场人潮涌动。粉丝们排起长队等待入场,店内760平方米的空间里,高饱和度的色彩与流动曲线营造出梦幻氛围。

短短几小时后,社交媒体上出现质疑声浪——网友晒出对比图,指出这家新店与名创优品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惊人相似:同样的荧光粉与亮蓝色系,相似的曲线划分功能区,天花板的荧光色块布局如出一辙。

“泡泡玛特泰国店被指撞脸名创优品”话题随即登上热搜,阅读量迅速破亿。

01 殊途同归:从不同赛道到正面交锋

曾经泾渭分明的消费边界正在消失。走进名创优品门店,商品不再按传统品类排列,而是根据IP分区,“三丽鸥”、“迪士尼”等IP专区占据醒目位置。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店内盲盒占比明显下降。除了潮玩,货架上还摆放着水杯、衣架、地垫、床单、耳机套、拖鞋,甚至猫窝等生活杂货。

名创优品和泡泡玛特,越长越‘像’了。”一位行业观察者这样评价两条曾经平行赛道如今交汇的现实。

资深潮玩爱好者小许是两家品牌的常客,但她明显感觉到“两者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在她看来,泡泡玛特作为盲盒界代表,胜在IP价值和收藏属性;而名创优品则凭借低价实用吸引普通消费者。

盲盒产品线上,名创优品已成为泡泡玛特的“平替”。对于非资深玩家而言,名创优品的盲盒材质多为亚克力,风格更大众化,价格也更亲民。

业务边界的模糊化趋势在财报数据中清晰可见。2024年,泡泡玛特手办收入占比已从高峰期的70%降至53%,而生活衍生品品类快速扩容。

名创优品则透露,盲盒已为其贡献约7%销售额,加上毛绒等IP衍生品,整体占比近三成。

02 设计风波:同一设计师与“商战”疑云

当“撞脸”争议登上热搜后,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调查发现,两家争议门店的设计单位实为同一家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唯想国际。

该公司不仅设计了泡泡玛特全球旗舰店,还操刀了名创优品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和TOPTOY首家全球旗舰店,这三家店都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主持设计的都是设计师李想。

更令人意外的是,社交媒体上流传出截图,显示名创优品疑似以300元/篇的价格招募博主制作两家店铺的“抄袭对比内容”,并特别要求强调“泡泡玛特努力在学名创优品开店”等观点。

虽然该文件很快被删除且真实性尚未证实,但已经将单纯的设计争议升级为潜在的商业竞争行为。

针对争议,泡泡玛特客服回应称:“门店的装修是由专门的设计部门负责,调查后如果有问题会及时整改并发布公告,若没有问题则不做回应。”名创优品则简短表示:“若属实肯定会跟进。”

仔细观察两家门店的设计理念,区别依然明显。泡泡玛特曼谷店融合泰国“水文化”和传统建筑元素,运用流畅曲线与圆形结构;而MINISOLAND则以“斜切”线条为主,空间布局呈现分割形态。

03 东南亚战场:两种出海模式的较量

表面上的“撞脸”争议,背后是两家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激烈角逐。东南亚已成为中国潮玩品牌出海的核心战场,而泰国正是这场较量的前沿阵地

在出海策略上,两家企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名创优品采取“安卓模式”,类似打造开放平台。其TOP TOY定位潮玩集合店,货架上摆放漫威、迪士尼、王者荣耀等IP产品。

凭借先发优势和代理模式,名创优品在东南亚建立了密集渠道网络。截至2025年初,名创优品在泰国拥有57家门店,印尼高达392家,海外门店总数突破3000家。

而泡泡玛特则选择了“iOS模式”——构建封闭而完整的IP生态,从IP开发设计、模型制造到渠道销售,基本全由自家完成。

虽然2023年9月才进入泰国市场,但泡泡玛特采取“标志性门店+话题事件”策略,仅一年便在泰国布局11家门店(8家独立店+3家快闪店)。

业绩数据彰显了两种模式的不同效果。2024年,泡泡玛特在东南亚市场营收24亿元,约占海外总营收的一半,同比激增619.1%。名创优品同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2.0%至66.8亿元。

04 IP对决:自有孵化vs授权合作

在IP战略这一潮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两家企业的差异更加显著。

名创优品自2019年起重注IP战略,与迪士尼、三丽鸥、宝可梦等全球150多种IP合作,成为“IP联名专业户”。但这种授权模式成本高企——2022至2024年间,其IP授权费用从1.78亿元飙升至4.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4%。

泡泡玛特则坚持“艺术家合作+IP孵化”路线。旗下IP LABUBU在泰国被成功定位为“LISA同款”,推出的泰国限定系列融入传统服饰元素,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爆款。

针对泰国市场,泡泡玛特推出多款本土化限定产品:DIMOO系列融入莲花、大象等泰国文化元素;以传统甜品“芒果糯米饭”为灵感的Molly限定系列;以及泰国特色“哭娃大象”系列。

这些本土化设计不仅提供了购买体验,更打造了社交传播场景,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参与文化互动。相比之下,名创优品的“IP超市”模式更多是逛买体验,在互动性与社交属性上稍显不足。

泡泡玛特自主IP贡献超八成收入,使其毛利率长期维持在60%以上。2024年,泡泡玛特营收同比增长106.9%,净利润增长185.9%,增速远超名创优品。

05 未来之战:生活方式品牌的终极竞赛

随着边界日益模糊,两家企业正不约而同地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

面对泡泡玛特的快速增长,名创优品也在主动调整策略,开发墩墩鸡、吉福特熊等自有IP,试图摆脱“IP搬运工”的标签。与此同时,泡泡玛特也在借鉴名创优品的渠道管理经验,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在潮玩业内人士李哥看来,“这种趋同本质是市场从细分走向泛化的缩影,类似优衣库与ZARA的界限模糊化。”但关键区别在于,“在消费者心智占领上,泡泡玛特已成功将盲盒与品牌绑定,名创优品虽门店数量庞大,却尚未培育出真正破圈的自有IP。”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个维度:本土文化理解深度、体验设计能力以及社群运营水平。泡泡玛特在曼谷旗舰店引入咖啡社交场景,用水流曲线和多巴胺色块打造可传播的“打卡”画面,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正在超越产品功能本身。清华大学爆点战略营销顾问孙巍指出:“售卖场景也是传递价值的重要方式,消费者要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购买带来的情绪价值。”

曼谷商场的色彩之争只是序幕。随着唯想国际设计同源性的揭示,两家品牌的竞争重点重新回归本质:谁更能用IP讲述打动人心的文化故事

在泰国市场,泡泡玛特推出的Dimoo莲花精灵、Labubu传统服饰系列,将当地水灯节和大象元素融入设计;而名创优品依然陈列着全球统一的迪士尼和三丽鸥联名商品。

消费者用排队和社交分享投票——泡泡玛特曼谷旗舰店开业首日,粉丝通宵守候的身影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

潮玩经济终局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渴望文化认同的年轻面孔中。#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