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黑暗中哭泣的内在小孩
刚从外县市迁居回乡。六年前,他迫不急待地离家,只为了脱离重男轻女的家庭。渺渺这么形容着自己。
大学选填科系时,他第一次叛逆的选了一个,至此失去了所有家里的后援,在外县市自力更生。很快地,在身体疲惫、心里空虚的状态下,认识了初恋男友,这是他心里第一次有了寄託与归属感。
然而在疲累的工作后,他实在无法回应男友的性邀请,但男友经常不顾他的拒绝,强硬地进行性行为。他忍不住想:、
则是另一个乖女孩,体谅着家里的困境,从高中开始就半工半读,大学毕业就开始帮忙负担家用。某天,公司同事聚餐结束后,一位暧昧中的男同事邀请小小回家。
小小说:
与服务对象的谘商工作,让我每每出了会谈室,都得大喘气好一阵子,一面怀疑自己活在哪一个时空,一面心疼着坐在眼前的女性们。当社会大声疾呼的此时,仍有许多的女孩不解:
他们不断在里寻求认同与肯定,于是当在中被情感勒索,在中又得不到接纳的双重失望下,那个内在哭泣的小女孩,就被关进了黑暗中。
性创伤疗癒三阶段 用谘商为生命撑起一道光
而就像是一段陪伴复元的历程,只是在多重且複杂的受创关係中,要一起走在复元的路上,得有着双重的耐心与毅力,才能一步步陪着他们看到、找到黑暗中的微光。
陪伴的第一步就是(注):
这是中最基础的一环,从陪伴中逐步建立谘商关係的安全感,也从掌握自己的身心状况中,找到可以给自己的安全感。
在初期的谘商中,要谈及是不容易的,因为事件本身已经被太多太多的情绪掩盖与淹没。不论谈的是过去或现在,谘商师做的是不断提醒和陪同当事人察觉当下的感受和状态,一起感受和整理各种心情。
接着,陪伴的第二步是:
回顾创伤经验、哀悼错过的生命经验与关係,最后接纳这些经验的存在,这是创伤疗癒中最困难辛苦的一环。
在来来回回的时空里穿梭,回看过去,当事人或许会想:看看现在,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自信、不相信会有人愿意真心对待我。
然而,再回头看,有时候又会发现,原来自己没有以为的那么弱小。不论是找藉口不参加家族旅行、或者试着告诉家人,其实那个人没有那么善良、并且努力不放弃的相信会有人爱我……。试着重新诠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为了保护自己而做的努力。
于是,这个阶段是陪伴当事人了解到在人生旅程中,,虽然经历了一段满是荆棘、伤痕累累的路途,但旅途还没有结束,未来也可以有更多的风景,无需停留。
最后,陪伴的第三步是:
为找一个位置安放,将会拓展不同的视野,重新看见生命的风景。
透过谘商走过复元历程,陪伴当事人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创伤——发现世界开始有些不同,开始能够去认识新朋友,试着相信世界上有善也有恶。有时想起过去的经验,虽然心情仍会震荡,但是经过学习,慢慢知道自己已经可以安抚自己、有继续前行的能力。
过去像是一道疤,但是经过清创癒合的疤痕,当事人将带着这个印记继续飞行,从受害者成为倖存者,成为的人!
走过的历程虽然辛苦但却重要,因为这是谘商师与社工师们陪着倖存着们在黑暗里找光的过程,透过三阶段为服务对象撑出空间,让光透进他的生命。
全然的包容与接纳 才能陪他跨过黑暗
但从哪里来?从事助人工作多年,我常这样问自己!然而,我始终相信有裂缝的地方就会有光,有光透进来就会有希望!这道光来自于倖存者生命的韧性、来自于人性的善良,但我更相信这道光是来自于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价值信念的改变。
从早年的妇女运动、白玫瑰运动、国外的 #MeToo运动、到国内戏剧《人选之人》引爆的那句,在在都让我相信社会对性别的歧视、受害者的迷思都已渐渐的被打破与翻转。
然而服务没有停止,当渺渺、小小的故事又一再出现在我面前时,就会督促我们要更加努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倖存者的复元历程不单单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整体都应该认识创伤。
唯有友善的环境被建立,所有受歧视、受创伤的人们才能在迈向创伤复元第三阶段时,真正与社会/社区重新连结,也因为生命被全方位的接纳与包容,而真正的看到了光。
注:为励馨蒲公英谘商辅导中心参考一书,萃取30年服务经验,建构台湾在地的性创师治疗工作阶段。
延伸阅读:
让性骚扰不再是跨不过去的坎,重建信任与安全感,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支持者不是只有肢体暴力才是暴力,一起向长期言语羞辱、行为控制者勇敢说不变调的爱情,近在咫尺的数位性别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