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订于7月26日至8月11日举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奥会)以包容、性别平等及年轻世代为主轴为本届奥运注入全新标準,除了新增霹雳舞、运动攀登、滑板及冲浪等四个自选运动,鼓励选手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展现运动精神外,更增设不少的政策与措施,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股不凡色彩,也聚焦世界目光,拥抱且包容多元运动赛事。
横跨世纪的漫长马拉松
回顾女性运动员参与奥运的历史,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因为过往的女性不仅无法参赛,更被禁止进入体育场或观众席。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只有22位女性运动员,且只被允许报名少数几个项目,分别是同年引入的网球与高尔夫球个人项目,以及帆船、槌球和马术三个混合项目,让英国选手 Charlotte Cooper 成为史上第一位赢得网球奖牌的女性。1910年,国际奥会透过投票通过,新增两个女性可参与的游泳项目和一项跳水比赛,但两年后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中,女性参与比例却仍只有寥寥2%,远不及男性参与人数。
到了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国际奥会不顾当时主席 Pierre de Coubertin 的反对,将田径和体操项目开放给女性参赛者报名。的这个想法,激起了一些守旧派人士的恐慌,迫使国际奥会新增一项的禁令,直到1960年才被废除。
时间快转到1948年伦敦奥运,4104名运动员中只有390名女性,且女性选手还不能报名超过三个以上的个人项目。儘管规则碍事,却不减当年30岁、育有两个孩子的荷兰家庭主妇 Fanny Blankers-Koen 对田径的热忱,一口气报名了100公尺、200公尺、80公尺跨栏三项个人项目,以及混合项目4 X 100公尺接力,并在每个项目中都夺得金牌,成为该年奥运上收穫最大的赢家,也被称为(the flying housewife)。
1991年,国际奥会在实现运动员数量上的性别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宣布自该年起,所有被纳入奥运的运动赛事都必须包含女性项目。1994年,国际奥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正式纳入性别平等原则,明确表示致力于推动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奥运组织委员会开始倡议,确保每届男女性运动员人数相等。
有些运动慢了一大截,但仍成功带领女性运动员踏入奥运会殿堂。诸如过往被视为对女性过于野蛮的拳击比赛,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中才首度让女性选手绽放光芒;过往的90年间被视为过度危险而仅限男性参加的跳台滑雪,则是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才新增了女性项目。
颂讚改变世界的女性
女性运动员花费一个世纪为自己的权利以及热情而奋斗,用实力说话,向世界证明,运动无关乎性别,儘管途中历经不少冷眼及打压,却启发了各领域的万千女孩,让怀抱梦想的人们也能勇敢筑梦,也带领世界见证了本届 2024 巴黎奥运会的不少创举。
首先是选手数量,在世界各地共10,500位运动员中,男女选手数量各为5,250人,是过往从未出现过的平衡。此外,奥运村街道也以历史上几位传奇女性来命名,包含女权律师吉赛勒.哈里米(Gisèle Halimi)、人权艺术家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迪尼镇(Dugny)居民伊芙.沙斯塔尼奥尔(Eve Chastagnol),以及法国首位女性战斗机飞行员卡洛琳.艾格(Caroline Aigle)等人。
另外一项改变措施,是降低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角色负担。在多数国家和社会中,家庭的责任往往落在女性身上。在有了家庭之后,不少妇女都被迫在专业、热情和工作上做出取捨,而碍于文化或是宗教压力,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回归家庭。
以往未经认可人员不得进入选手村,导致不少母亲需要在奥运期间告别家庭,甚至暂停哺乳,为让女性运动员能降低焦虑,以及在社会期待中,对家庭责任的愧疚感与负担,本届奥会特别在选手村旁的饭店内设置了哺乳室,供运动员及其陪同人员照顾孩子,希望透过这项设施满足母亲们的需求。除此,更同步在饭店新增宽敞的家庭区域,并安排车辆在饭店与训练和休息区之间接送,让所有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都可以在备赛期间享受亲子时光。
跨性别选手参赛的讨论
跨性别运动员在女性运动赛事中,往往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议题。反对将其纳入女性组别的人们大多认为,经历过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别女性,在转变完成后,体内仍可能有高于非跨性别女性的睪固酮激素,具备对非跨性别女性的不公平体能优势,但跨性别人士们则表示,此项差异可透过服用女性激素来平衡。
儘管如此,目前有几项运动明定跨性别选手的参赛限制。举例像是,拳击赛事就不允许任何跨性别运动员参赛;铁人三项、网球和射箭比赛,需检测跨性别女性的睪固酮水平是否在指定範围内。田径、自行车、游泳、橄榄球和板球等运动,则规定如果跨性别女性在开始变性前经历了青春期,就不能参加女子组比赛。目前有关跨性别转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运动能力的研究仍然有限,但在有关单位和科学人员证实并建议之前,相关研究人员也提醒,不要基于非运动特定或与运动相关的研究,就轻率地禁止或排除跨性别人士参与运动的资格。
性平运动的未来挑战
儘管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男女选手数达到了平衡,也祭出许多新的改变来推动性别平等,但回顾奥运历史,包含技术员、教练或各大体育团队、具有决策权力的职位,女性的身影还是屈指可数,像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仅有13%的教练是女性,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女性教练的则只有10%。
在促进运动赛事性别平等的过程中,确保体育环境的安全不容忽视,因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有21%的女性曾在运动中遭受过或正在遭受性虐待。在缺乏可靠管道和保护受害者机制的情况下,不少女性最终可能选择弃赛,且必须在气馁、挫败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力求生存。因此要让女性选手安心参与运动,需要政治、法律、体育机构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严格制定教练行为準则、清晰的报告流程以及招聘团队人员等细节与方针。
看着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大家準备好了吗?
延伸阅读:
史上最时髦的奥运!2024巴黎奥运球具、器材、攀岩场…都换上浪漫颜色巴黎奥运前夕!化妆对于女性运动员的意义:关于限制令、偏见和自我肯定专访|巴黎奥运主视觉设计师:探索 Ugo Gattoni 的画作密码2024巴黎奥运换上超梦幻!清新又浪漫设计藏有暖心意涵为巴黎奥运拉开序幕!盘点历年奥运场上5大女性精彩瞬间:首位女性金牌得主、点燃圣火的女性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