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声沈响,头灯轻挂,木盆育生命。
中元祈福,先人魂魄,千山渡海行。
缠绵似缕,情慾仇恨,怨争夺掳掠。
轮迴转世,娓娓细述,尽在不言中。
《醮》是一场寻根之旅,由艺术总监林丽珍透过自身文化的反思,欲重新寻回台湾土地的传统情感,更在历经洗鍊净化后,深刻体认没有族群、文化之分,人类与天地自然之间共同拥有的根源,是创作者毕生所寻觅的根本。透过《醮》,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态度,是礼敬天地的虔诚心以及慈悲为怀的柔软心。
灵感取自漳泉械斗的台湾民间信仰祭仪,无垢舞蹈剧场的创团之作《醮》1995年于国家戏剧院首演,1998年更成为50年来首次受邀至亚维侬艺术节演出的台湾舞团作品。取材自台湾常民文化,无垢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林丽珍融合舞蹈、南管吟唱及民间信仰等元素,并于创团三十週年之际,回到首演地点再现此作。《醮》将在5月31日至6月2日于国家戏剧院登场,邀请观众一同进入台湾最深层的集体记忆。
《醮》的十二段回忆,抚慰灵魂:定、静、鬆、沉、缓、劲
沉重的鼓声,开启了阴阳两界的大门,《醮》以十二响僧波锣开场,十二场故事与回忆由此开始:〈净场〉、〈启灯〉、〈引鼓〉、〈献香〉、〈点粧〉、〈遥想〉、〈引路〉、〈芒花〉、〈引火〉、〈水映〉、〈孤灯〉、〈烟灭〉。
信仰的象徵——妈祖,引领幽魂渡海,缓缓进入仪式;净身代表着仪式的初始;缠绵却含蓄内敛的情感,在相互牵引的二人发酵流露;潜藏的仇恨倏地爆发,如野兽般掠夺攻击;柔软的水抚慰了灵魂,悲情化为包容,生命在大地之河里传承与轮迴;孤灯燃亮,冥纸散飞,仪式在心经的迴荡声里终了。
是回忆的一隅,亦是想像的一方。
《醮》将舞蹈回归最原始、最纯净的,强调透过的过程,如蜗行般吋吋推进筋肉及骨节,发现身体内部宇宙集千古的记忆与情感,从心境的超脱而自然产生的动作,具有内歛而深沉的凝聚力,而最令人动容的,绝非只是动作,而是演出者本身在每一个瞬间,完全奉献给观者的无限能量。
整体表演结构也透过电影的手法,在特殊加深的舞台上,创造出时空相叠的跳接以及深远空灵的氛围;角色位置多变的切割,借用摄影镜头运动的概念,强化了作品编排上的能量堆积与爆发;抽象而意义多变的布幔、芒花,成为舞作的另一主角,芒花起,颤动了人世的野性,布幔落,抚慰了大地所有的生命。音乐则从南管、人声吟唱,僧波锣、大鼓、铜磬等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到电子环境音乐,撷取的素材丰富而广泛,以在当下能引起与身体内在及外在情境的共鸣,引导观者进入更深层的互动与回应。
常民祭仪:从舞作找回感动
《醮》的创作灵感来自漳泉械斗中元普渡的台湾民间信仰祭仪,包含庙会的迎神赛会、节庆时的民俗艺阵,以及醮事中的野台氛围等。舞作分为十二个段落,并藉水、灯、布、香火、芒花等元素,在神圣祭仪中传承世代记忆,祈保苍生平安。林丽珍强调:作品传达了台湾人在面对当前世界挑战和变迁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环境的反思,透过舞作,重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舞蹈间的新秩序,也希望观众能在剧场中,找回记忆深处最初的感动。
为灵魂而舞:《醮》三十週年重登国家戏剧院
正如名字所述,无垢舞蹈剧场象徵一匹纯白绝美的丝昂,这块布纤着同色的隐花纹路,丝缕细密不参一纤杂质,而用这种布料所裁製的衣裳竟是隐于内层、不外显示人的——净白无玷的意象,象徵在艺术高度上对于至善至美无止尽的追求;幽微含蓄的内敛风华,更是美学修为的自我期许;而对内在专注与纯粹的极致推求,更是无垢精神之所在。
1995年《醮》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后,无垢舞蹈剧场正式成立,29年来巡演法国、西班牙、俄罗斯、义大利等各大剧院及艺术节近43场次,过去曾上台演出的舞团成员亦再度参与本次製作,颇具世代传承意义。加入舞团已有25年的吴明璟,2006年首次参与《醮》演出的角色为,如今已成为舞团的首席女舞者,本次将担任作品的灵魂角色。她表示:而过去的首席女舞者,亦曾担任过新娘角色的蔡必珠,现则为舞团的总排练。谈到三十年后重现此作的感触,她也表示《醮》正好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洩的出口。她认为林丽珍老师的创作与观众若能产生共鸣,那种磁场和能量将能有效传达到观众心中。蔡必珠说。
《醮》
演出时间|5/31 (五) 19:30、6/1 (六) 14:30 19:30、6/2 (日) 14:30
演出地点|国家戏剧院
演出团队|无垢舞蹈剧场
更多资讯|详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