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係暴力样态转变,遇熟人跟蹤骚扰该怎么办?个案与求救途径必看

三个月前A与交往已久的前任分手,这天在公司的例行会议中,A的手机响起,萤幕写着来电,这已经是今天的第8通了,叹了口气按下拒接,打起精神继续开会,随后马上收到一则IG的陌生讯息,A迅速滑掉通知不敢点开。下班后回到家,发现家门口摆了一堆杂物,A很快地认出那些是与前任交往过程一起买的物品:小夜灯、绒毛娃娃、客製化的情侣衣以及两人的合照,照片相框上贴着一张便条贴,大大地写着A的名字,后面接了二字和一串标价。

A担心邻居看到,讯速把东西搬进家里,一打开家门开了灯,手机便收到一则简讯A颤抖着不读不回,五分钟后便听到前任在楼下大声咆哮,喊A的名字要A下楼,A立刻报警,但警察来之前,前任就已经离开。前任分手后一直想要复合,即便封锁他依旧用尽方法找到A、逼A与他见面。分手后的几个月,每次A开直播卖化妆品,都会有假帐号洗版留言区,内容写着辱骂A的话。社群论坛上也时不时出现一些文章,内容揭露A的真实姓名、IG帐号以及自拍照,冒用A的名义表明可以贩售裸照与性私密影像,于是A的IG常常有陌生讯息来询价索取裸照。

想像一下,上面的事发生在你的日常。每天起床,都必须先检查所有的社群平台,发现有冒名你的文章就检举下架,然后整天面临不知道何时会打来的陌生电话与跟蹤骚扰,而且前任手上握有你的私密影片,因为不知道他会不会真的散布出去,只能提心吊胆。这样的生活持续好几个月,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虽然你报警了,但生活依旧被恐惧和不安充满,濒临精神崩溃。

除不当追求,亲密关係也有跟蹤骚扰

上述各种跟骚行为,都是真实发生在励馨基金会社工服务对象身上的案例。我们常常在新闻事件看到不当追求者的跟蹤骚扰,实际上,亲密关係当中也常常充斥着各种跟骚状况。根据内政部警政署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的跟骚案件中,一般跟骚案件占57.95%、家暴跟骚案件占42.05%,两者比例不相上下。且随着科技进步,滥用科技力量使得亲密关係间的暴力行动更加幽微且全面。即使不需要动手,甚至不需要出现在你面前,都可以对你造成伤害。

跟蹤骚扰招致精神危害,不容小觑

当你想透过报警遏止对方的行为,就必须先蒐证。针对未显示来电的骚扰,根据电信业者说明,要追蹤通话来源,必须接起电话并保持通话一定时间。为了蒐证,你得接起这通骚扰电话。可是接电话这件事就足以让你心生恐惧,一天得经历好几次天人交战。对方知道你的住处、公司地址或网路足迹,不时出现在你线下与线上生活盯哨,也可能在突袭式骚扰后旋即离开,报警根本防不胜防。

而那些在社群论坛上的冒名资讯,还得一个一个搜寻、截图以供警方办案,却也等于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吸收对方的恶意,然后无助地、被动地检举下架,不知道对方又会办几个假帐号来攻击你。如果将这些跟蹤骚扰个别拆开来看,可能不是对生命安全有立即危害的暴力行为,也许你可以暂时视而不见,但却始终阴魂不散,长期累积下来,这些并不致命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或心理创伤。

亲密关係暴力样态转变,如何停止?

社工也因此发现,亲密关係暴力的样态正在改变,比起过往常见的肢体暴力或言语暴力,现今这类跟蹤骚扰的行逕,用更细琐却更惊悚地方式遍布被害者的生活,让你无时无刻浸淫在威胁恐惧中。尤其加上科技的介入:定位追蹤App、远端操控居家设备、匿名社群平台与假帐号等,不仅让控制範畴从现实生活蔓延到网路世界,铺天盖地令人无法喘息,更让警方办案的难度大幅提升,需耗费更多心力与时间与之对抗。

面对这样令人绝望的状况,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当然不可能因噎废食地停止科技发展,或不再进入一段亲密关係,因为这些亲密关係暴力并不是科技的责任,更不是受害者的责任,该停止的是错用科技并伤害他人的行为。面对纠缠不休的行为人,诉诸公权力不失为一大解方。近年,政府为回应各种新型态的性别暴力,进行了《跟蹤骚扰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以及的修法,希望为受害者提供更多保障。

若是出于的原因,进行等行为,造成当事人害怕、影响他的生活,例如本文案例中不断拨打电话、传送IG私讯、到住家附近盯哨等,就已经违反《跟蹤骚扰防治法》。受害者可以蒐证并报警,由警方开立,要求行为人不得再进行跟蹤骚扰行为;若两年内行为人再犯,受害者可申请;行为人如违反保护令,就会面临刑责。目前在实务上,有超过八成的跟骚案件,在警方核发后,就停止跟骚行为。

此外,因双方曾是,对方的以让受害者,违反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所以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要求他停止骚扰行为并远离。若对方以来威胁恐吓,也可以透过来禁止散布或交出性影像。若对方在网路上散布个人资料,冒用名义宣称要贩售裸照与性私密影像等行为,则违反了《个人资料保护法》。

同理支持,陪伴受害者走出恐惧

在亲密暴力的关係中,我们常常听到旁人对受害者有诸多要求:、、倘若亲眼看见受害者因铺天盖地的骚扰而焦头烂额,光是在提心吊胆中维持生活就很不容易,何以有更多力气面临冗长高压的司法程序。作为社工,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陪伴受害者安稳自身、梳理现阶段可做到的因应方式,并提供司法程序上的心理支持与资源挹注,而这对当事人来说仍然极其困难,因此也得在过程中随时调整步调。

但在被害人的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只有社工,更多时候是需要身边重要他人的支持,以及整体社会的友善回应,除了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之外,更希望大众能将那些检讨被害者或要求被害者的话语,转换成同理与关怀,给予他们力量,用陪伴帮助他们撑过不安与恐惧。

备注

1. 文章中实务经验由以下服务方案社工提供:与。 

2. 跟蹤骚扰案件统计数据资料参考自内政部警政署网站性别统计分析网站。

延伸阅读:

不是只有肢体暴力才是暴力,一起向长期言语羞辱、行为控制者勇敢说不#MeToo后我们学到什么:遭遇职场性骚扰,员工该怎么申诉、公司要做些什么?爱情里有浪漫剧本可依循吗?先学习让彼此在舒适情况下,经营自在关係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