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肯特里奇
南非当代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来台之大型个展,自5月4日至9月1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 (北美馆)展出,展览由北美馆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请两馆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与吴昭莹共同策划,重现2022年于该机构首展之同名展览,完整呈现艺术家40年丰沛的创作能量。策展脉络着重于肯特里奇的素描创作,并将展区分为十个子题,汇集艺术家从1980年代至今的90余件代表作,从早期的炭笔素描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实验影像装置和编导的舞台剧表演与道具,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笔所创作的大幅树与花,逐一窥见他的创作轨迹与美学维度。
肯特里奇透过影片远端传递对展览的祝福:
四十年丰富的创作轨迹,首次在台展出弥足珍贵
威廉.肯特里奇作为国际备受尊崇的知名当代艺术家与导演,2009年被《美国时代杂誌》选为最具影响力之百大名人,亦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多元的背景才能,受到各领域的肯定。1990年代起曾受邀参加国际指标性的双年展,如卡塞尔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和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于全球各大重要美术馆巡迴展出。除此之外,他执导多齣知名歌剧表演和参与影展,为首位以电影工作者身份获得1999年卡内基奖,2023年则分别获得世界四大动画影展之一之萨格雷布国际动画影展(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终身成就奖,以及国际公认的舞台剧艺术奖项之劳伦斯・奥利弗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杰出成就奖等殊荣。
本展集结肯特里奇前后40年的创作,作品以浓烈深厚的叙述诗情、丰富的媒材语彙着称,从历史档案到地图、电影到小说、戏剧到舞蹈、诗集到音乐,并以诗性转译的手法昇华沉重议题的伤痛,探讨诸多令人动容的种族、社会和政治等南非现实议题,作品亦巧妙地透过隐喻象徵的诗意空间,审视历史的权力与剥削,探究生命的正义与自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场是由舞台和展览设计师萨宾.特尼森团队操刀,她与肯特里奇有着多年合作默契,选用不同天然的异材质凸显艺术家质朴的创作本质,酝酿作品与环境元素对话的戏剧氛围,增添展场空间灵巧又有力度的视觉体验。
画越时间的起始,出生人权之家
1955年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双亲皆为南非杰出的人权辩护律师,父亲辛里.肯特里奇(Sydney Kentridge)在职生涯曾为三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辩护,包含南非人权斗士暨首位民选总统的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母亲菲莉西亚.肯特里奇(Felicia Kentridge)则为南非法律资源中心(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共同创办人,该组织至今仍持续为贫穷人口或弱势民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为政治压迫的受难者声张正义,历经1956-1961年南非(Treason Trial)时期,他曾表示:,继而成为肯特里奇多年来关注及回应的创作核心。
1976年毕业于翰尼斯堡金山大学,主修政治学和非洲研究,并进入约翰尼斯堡艺术基金会进修两年。1981年前往巴黎的雅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学习默剧和戏剧,累积艺术、剧场和政治学丰厚的背景才能。1982年回到约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时担任演员、设计师、作家、戏剧导演,持续在路口大道剧团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从事剧场与节目布景与海报绘製,因而开启他创作大型的炭笔和粉彩画系列作品,以及蚀刻版画、橡胶版画和短片。从系列,精选聚焦于日常生活、城市环境题材的素描,如鲜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会》等,融合欧洲场景与非洲元素,并以象徵主义手法来呈现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真实写照。
朴实素描语彙,暗喻动荡时局
南非长期因为种族隔离政策,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直到1994年该国举办第一次普选后,此情况才宣告终结。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渐在南非以外的国家展出,他以朴素的素描,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1989年至今开创出一系列享誉国际的代表作,累计11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虚构的地产大亨苏荷.埃克斯坦和其它关键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续而来的谜题,暗喻非洲动荡不安的时局。在系列中,从1989年广受国际瞩目之《约翰尼斯堡,仅次于巴黎之最伟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到2020年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其素描发展出一套延展转译的崭新语彙,以抹除与重绘的技法表现时间的轨迹,本展以大型装置投影的形式展出早期的2件与近期的3件定格短片,并同步呈献此一系列拍摄过程中所创作的素描手稿。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创作系列,灵感来源于《非洲及其探索:来自探险家们的讲述》文本,笔下的原始瀑布或风景图像,取自殖民时代探险家对非洲的描绘,加注红色线条及标记,暗示了欧洲人试图佔有和控制土地资源的计算和测绘的痕迹。随之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头与荷重》舞台演出,重现那些对战争付出辛劳却被历史记录抹除的黑人非洲搬运工。接着2001年后,肯特里奇开始与约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织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织毯,融合黑色人形剪影与中国老地图,表现出他对南非地理、历史与思想之外的尝试与想像。
绘画工作室中的转型与延展,三件首度在台亮相的大型影像装置
自1990年代以后,他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和舞台创作遍及全球,对肯特里奇来说,所有杰出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约翰尼斯堡霍顿区家中花园的绘画工作室,并以素描为起点,转化成雕塑、织毯、电影和大型製作等,本次展览特别重现艺术家的样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语标题,以及鲜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实验性的蚀刻版画等,如《素描课》短片,可见肯特里奇幽默地与分身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探问及对话,以及经典代表作《拒绝时间素描》手稿原作。
装置一:《乌布说实话》
肯特里奇多年来,一直与跨领域的工作团队紧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台设计师、木偶师、编织者、版画家和金工匠等,藉由广泛的跨界合作反映作品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本次展览亦呈献三件首度在台湾亮相的大型影像装置。《乌布说实话》由档案素材和动画影像构成一部35 毫米胶片彩色短片,展现南非国防军和南非员警于种族隔离时期,所採取的残酷和非法手段;此作灵感源自阿尔弗雷德.贾里 (Alfred Jarry) 的《乌布王》(Ubu Roi,1896 年)剧情架构,并参杂融入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C) 记录的证词。本展同时也展出同名的八幅蚀刻版画,以及在影片製作过程使用的撕纸绘画片段。
装置二:《样板戏札记》
延续对非洲殖民史的关注,肯特里奇思考中国与非洲相似的政策影响,因而从鲁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学运动开始,到毛泽东镇制自由思想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样板戏进行研究,2015年创作出三频道《样板戏札记》影像装置,请南非芭蕾舞者穿着士兵服装并充满力量地持枪舞动,背景融合象徵大跃进中除四害运动,农民被要求驱散麻雀的元素,戏中的乐观主义与剧外我们所知的历史悲怆和苦难记忆,在希望和希望破灭的两极中,呈现一种荒谬至极的複杂情感。
装置三:《女先知》
2019年首次在罗马歌剧院执导室内歌剧《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故事以库迈女先知的神话为灵感,当求示未来命运的人们将问题写在树叶上,一阵风造化弄人的打乱顺序,让命运成为未知数。肯特里奇为了打造《女先知》展览播放版,撷取其音乐、舞蹈、影像精华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动穿梭过一页页的笔记本的影像,并特别与舞台设计师萨宾.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合力製作,重现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装等。
近年肯特里奇持续尝试用中国毛笔和印度墨水绘製花与树的大型素描,在展区,可见流动的素描拼贴在多张重叠的纸上,搭配撷取自历史、哲学和医学文本的简洁语录,潜藏许多值得深思的蛛丝马迹。而在展区,素描绘製于空白的纸张上,拼贴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只字片语与零散的短语暗藏在作品边缘角落,构成一种多重又暧昧的思考体验。本展区首次亮相11件为展览绘製的《麵包师之树》系列作品,并透过4件巨幅作品窥探生命的延续与再生。此外,使用书页和树叶的视觉双关与《女先知》中的求神问卜故事相互叩应。
艺术家简介
威廉.肯特里奇生于 1955 年的约翰尼斯堡。约翰尼斯堡金山大学主修政治学和非洲研究毕业后,1976 年进入约翰尼斯堡艺术基金会进修两年。1981 年前往巴黎的雅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学习默剧和戏剧。之后回到约翰尼斯堡,继续从事戏剧工作,同时也开始专注于艺术创作,其中包括蚀刻版画和橡胶版等系列作品、大型炭笔画和短片。
南非长久以来因种族隔离议题,一直被国际社会谴责,1980 年代后期随者种族隔离政策的结束,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渐在南非以外获得肯定。自 1990 年代以来,他的艺术作品和舞台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剧院和歌剧院广为展出。 虽然素描一直是威廉.肯特里奇主要创作媒材,但他仍然继续製作版画、雕塑、织毯和电影,并参与戏剧製作和讲座。他在戏剧创作也扩展到与歌剧导演和作曲家、表演者合作的歌剧作品。2016 年他在约翰尼斯堡的马博能区创设。这个脑力激荡的创意实验空间每年举办两季活动;迄今为止,已有500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100多件作品。目前肯特里奇仍生活在约翰尼斯堡并持续创作。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展览日期|2024.05.04-2024.09.01
展览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 1A、1B展览室
更多资讯|台北市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