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接连参与了两场让我精疲力竭的对话。身为一位重视效率与尊重的顾问,我努力维持专业,却无法忽视内心情绪的翻涌。
一位朋友介绍,她希望我协助某协会进行创业家课程。听到是创业家,我的战斗魂被唤醒。我一口答应。结果60分钟跟对方的线上会议,发现跟创业家完全没有关係,合作形式也不是课程。行走江湖久了,发现双方对话失焦也不是第一次,因此我直截了当地问,
她如是说。
我有点愣了,我追问。
接下来,她如数家珍告诉我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协会,协会第一届的活动不如理想,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结果不如期待。接着她又跳到她不知道怎么写企画书。整个过程,我试着努力跟上她的思绪,在心中构筑整段对话的心智图,或至少掌握个逻辑,我试图接住每一段话,却发现无从拼凑出完整脉络。
这个线上会议为时一小时,但我却已经精疲力尽。我不是没遇过失焦的沟通,但这次的累,是因为对方毫无逻辑的输出,让我一边消化,一边试图整理,但却发现根本无从整理。
这不是个案。
隔一天,我满怀期待地排开行程,準备参加 AI 课程。教授迟到90分钟,却毫无解释,彷彿为这场灾难开了场。他详细谈起自己为何投入大数据、自叹没有留学经历,接着又提到自己有许多创新开发的经验。过程中,我努力跟上他的思绪,试图在脑中构筑出这位教授的说话逻辑。但努力到一半,我放弃了,我的思绪飘走,心中只剩学费如流水的无力感⋯⋯
这些和我沟通的人泰半在他的专业领域,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坦白说,他们的话通常具有影响力,也需要透过沟通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但是这样的沟通技巧和準备,显示出这两位对沟通这件事的轻率和不尊重。
我始终相信,带有尊重的沟通,说话的人在开口前会先构思主旨、架构与目的。就像对主管简报,你不会边讲边想,或让人切换在毫无章法的画面与内容之间。
我上班15年,担任顾问14年,上台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即使如此,我面对每次的上台,不论时间长短,绝对会事先準备 : 用先决定出大架构,然后再以设计内容;接着以决定气氛走向;然后再準备好来回应可能出现的提问,并达成沟通说服。
说穿了,我不是那种拿起麦克风就能侃侃而谈的人,我是準备型的讲者。只是长年的职业训练,让我看起来。但其实,每次的即兴,背后都有思考逻辑作为支撑。哪怕是临时被点名发言,我也一定会在脑中快速构思整段讲法,绝不允许自己边说边想、语无伦次。
这是我的价值观,也是我的专业坚持 : 让对方感受到我尊重每一次的对话。沟通,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一种无止尽的自我修练。这件事不会因为你在哪个职场位置,扮演哪种人生角色,而显褪色。
延伸阅读:
《未知的首尔》30+金句连发!职场霸凌、自我救赎引共鸣,【职场轻鬆学】穿着,定义你的工作态度【职场轻鬆学】做主管,还是做自己?Z世代正在职场中不会拒绝,其实才最吃亏!教你6招让人无法讨厌你的高情商说技巧社会新鲜人必读的6本书!面对初入职场的迷惘期,帮你稳住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