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lk|专访北师美术馆创办人林曼丽:

失落多年后重现于世,感动无数人的黄土水雕塑《甘露水》,与北美馆镇馆之宝郭雪湖画作《南街殷赈》,背后的促成者原来是同一人?无论是担任国艺会董事长、北美馆馆长或故宫博物院院长,不同角色皆有所开创,影响台湾艺文层面甚广。北师美术馆创办人林曼丽老师,筹备三年的太平国小博物馆已于今年夏日正式开幕。一起走入那充满绿荫的温润空间,聆听他与艺术之间的故事。

专访北师美术馆创办人林曼丽

艺术是什么给艺术入门者的建议制度面的关係现象级展览背后的故事:北师美术馆的诞生2025年正式开幕的太平国小博物馆最终章2027将登场?未来展览预告林曼丽简介

草间弥生的与—W Collection & More|展览总策画林曼丽名誉教授


对您来说,是什么?一般就读美术系可能都会想成为艺术家,您如何在很早的时候就决定踏上这条路?一路走来的动力为何?

林曼丽:不管是音乐、文学或甚至是故宫里的文物,艺术是几千年文明累积下来,精华中的精华;是人类生命里无法取代,永恆的存在。

我是台南人,安平的夕阳是我的原风景。高中时我会骑脚踏车去安平看夕阳,那是对美的感动。升学主义的年代,从小学考初中、高中一直考到大学,成绩表现上一路顺遂,但我很小就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不是分数能给我的。我很幸运有家庭的栽培、老师们的爱护,但创作这么美好,不该我一个人满足就好。大一时我就参加儿教社,去孤儿院带小朋友创作,启发他们内在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这是我的理念。对我来讲,人是最关键的,所有艺术的美好终究来自于人性与人的创造力。

人是最关键的,所有艺术的美好终究来自人性与人的创造力。

我的同学都嚮往当伟大的艺术家,在我选择去东大念艺术教育时,笑说你为什么不去欧洲学美术创作?当时我说,艺术教育没做好,也没有艺术市场。社会的文化涵养若没有不断提升,就产生不了杰出的作品;没有好的环境生态,艺术家又何以为继呢?我毕生的努力,都在为了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美好的事物。艺术不应只是奢侈品,而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也不会为了要符合大众就让标準打折扣,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的东西要怎么?就是需要倚赖教育,鼓励更自由而开放的对话。

黄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雕,80.0 x 40.0 x H170.0 cm,文化部典藏©黄邦铨、林君昵,北师美术馆提供。

社会的文化涵养若没有不断提升,就产生不了杰出的作品;没有好的环境生态,艺术家又何以为继呢?


能否给对艺术有兴趣的入门者一些建议?

林曼丽:我们知道艺术有两个关键:形式与内容。将形式美学提升到更完美的地步,是艺术家不断在追求的。内容是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有精神性的存在。有些作品也许拥有精緻的表象,但却无法触动人心。好的艺术创作,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如果黄土水的作品表现没到一定的水平,他的精神性显现不出来;反之,若他有良好的技术却缺乏精神性,作品恐怕将显得匠气。各式各样艺术样态的表现,都是这样。要懂得那种很深邃的感动,其实也需要接触与练习。不能只是看完网路上的照片就结束,亲临美的环境、亲炙艺术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的感知也会随着年龄和经验转变,这不是好坏的问题,我觉得生命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

好的艺术创作,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草间弥生的与—W Collection & More|展场照|北师美术馆提供,刘薳粲摄影

亲临美的环境、亲炙艺术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草间弥生的与—W Collection & More|展场照|北师美术馆提供,刘薳粲摄影


过去在不同机构担任不同角色,开创与改革的经验,您如何看待对艺术生态的影响?曾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挑战与成果?

林曼丽:有好的制度,才有办法延续。例如早期的故宫是深宫大院,只回到过去,跟当代社会没有连结。我在故宫做过最重要的事其实是组织修编。在书画、器物与图书文献三大处之外,各方面的系统都要健全,才可能转型为现代化的博物馆。

我也提出 Old is New 的策略,翻转故宫成为开放的平台。保存文物如果没有创新价值,再保存500年也只是物质的形骸。拥有强大能量的文化母体,能做的不只是文创产业,更要发挥影响力,激励新的艺术与文明出现。博物馆要做的是这样的事情。

拥有强大能量的文化母体,能做的不只是文创产业,更要发挥影响力,激励新的艺术与文明出现。

安东・路易・巴里,《狮子与毒蛇》,1832-1835,石膏,132 X 183 X 107 cm|林曼丽在故宫院长任内与同校师长们合作争取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永久借展一批精彩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北师美术馆提供

1998年11月19日,草间弥生参加台北艺博会时与时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林曼丽合影|林曼丽提供


2011年创立北师美术馆以来,您策画过多场现象级展览,如、等。从蔡明亮再到近期的草间弥生,您是如何布局这座大学美术馆的方向?

林曼丽:台北教育大学的前身是1895年日本人来台成立的第一个高等学府,总督府国语学校。后来成为台北师範学校,也就是。从日治时期一直到战后,它都是台湾现代美术的重镇跟发源地。黄土水、陈澄波、李石樵等等奠定台湾美术基石的前辈艺术家,几乎都是这里毕业的。战后的五月画派、东方画会与现代主义画家,很多也与北师有紧密的关係。而我是在取得博士学位的1988年,受当时的校长之邀来到国北教大任教。与台湾美术长河结下更深的连结。

草间弥生的与—W Collection & More|展场照|北师美术馆提供,刘薳粲摄影

有一天,在雨中,我走到那挑高的二楼,看着窗外的树与光,剎那就有一种直觉,我能够让它成为一个新形态的美术馆。

2011年北师美术馆成立的重要关键,是我在故宫院长任内与同校师长们合作争取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永久借展一批精彩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后来,我也以充分发扬这批珍贵文物的价值为目标,在2015年开始了 One Piece Museum 馆校协作计画,至今也仍运作着。)因为有这批文物,学校规画兴建一座适合当美术馆的空间,但过程中校内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这么好的交通位置,应该要出租商用。有一天,在雨中,我走到那挑高的二楼,看着窗外的树与光,剎那就有一种直觉,我能够让它成为一个新形态的美术馆。校务会议上,我成功说服大家,美术馆是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空间,有了价值就有产值,但你要先创造价值。大学内并没有足够的预算能够完全支持美术馆运作,我必须自筹大部分的资源,方能让美术馆永续经营,也才有办法推出大家现在于北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所有展览我几乎都是亲自策展,以掌握其当代性,使人、文本与空间在最佳关係中展开对话。

不朽的青春──台湾美术再发现|展场照|北师美术馆提供,黄宏锜摄影

美术馆是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空间,有了价值就有产值,但你要先创造价值。


从大学美术馆再到小学博物馆,今年七月正式开幕。您又是如何打造这样兼具生态、艺术与台湾文化记忆的空间呢?

林曼丽:在小学里要做一个博物馆,建设本身就是大挑战,但更大的重点是建置完后要能够永续营运。

黄土水是穷尽生命去创作的天才型艺术家。一百年前,25岁的他将在东京美术学校的毕业製作《少女》胸像送给自己的母校大稻埕公学校(太平国小前身),我觉得是有特殊意涵的。当时台湾被日本统治,菁英们透过日本了解现代化的过程。黄土水发表文章〈出生于台湾〉,充满想要让台湾更好的真挚情怀。艺术不只是知识型的灌输,更需要耳濡目染的感知,他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放在小学,让小朋友日常接触,那份心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不朽的青春──台湾美术再发现|展场照|北师美术馆提供,黄宏锜摄影

2020年北师美术馆推出大展,说服学校出借《少女》胸像,我们协助修复并公开展示。但闭展后作品的保存议题备受关注,建议太平国小将胸像捐赠给公家单位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当校方为此来徵询我的意见时,我认为考量黄土水的初心,就地保存是最佳选项。如今太平国小博物馆在众人的合作下顺利开馆,我想对大家而言可说是美梦成真。

针对太平国小博物馆的永续经营,我有三个目标:公共性、专业性、教育性。2022年北师美术馆三位馆员进驻太平国小至今,除了整理校史室文献资料、帮百年老校珍藏的千余件历史文物登录编目,作为未来展览规画的资源,也已与小朋友、老师们一起开发许多课程。校友们自发自动,出钱出力。现在你所看到的空间,是集合众人的力量、很多的智慧与专业,为了乡土与下一代,心意的结晶。

现在你所看到的空间,是集合众人的力量、很多的智慧与专业,为了乡土与下一代,心意的结晶。

窗外的百年茄苳,天窗上满树的玉兰花。相对于高高在上的伟大殿堂,它是一座隐身在校园中,与校园生态环境完全融合,很低很低的小小博物馆,以孩子的身高与视线去设计。大理石雕像在自然光底下是最美的,打光的话就只是石头的感觉。以现在少见的工法用稻草与土製作的墙壁,无法形成直角,而有温润的感觉,我们一再实验完美的颜色,来衬托大理石白的雕像。还有台湾原生种相思木製作的地板,与精心调色的磨石子地。完成这些空间的细腻度,对我来说,就像在完成艺术作品。

黄土水专室|太平国小博物馆提供,黄宏锜摄影

黄土水专室|太平国小博物馆提供,黄宏锜摄影


关于未来的展览或更多计画,目前有哪些可以分享吗?

林曼丽:从2020年,到2021年,北师美术馆预计2027年将推出最终章:。我现在结合日本与台湾20位以上的学者一起进行研究,会与日本50个以上的博物馆合作,未来在跨国借展工作上更要面对巨大的挑战。

光──台湾文化的启蒙与自觉|《甘露水》作品局部|北师美术馆提供,施清元拍摄

张立人去年展出吸引12万人潮的,是北师美术馆两年一度第四届的获奖者。我们支持20岁至40岁的年轻创作者提出具实验性、跨领域的艺术创作计画,会全力帮助他完成他想做的事。第五届获奖者将在2027年展出,并再次公开徵件。

太平国小博物馆明年度大展将推出,与附近的大稻埕社区结合。

张立人,《战斗之城:场景模型》细节照六,複合媒材,2012-2018,北师美术馆提供|汪正翔摄影

左图:特展室,太平国小博物馆提供,黄宏锜摄影|右图:郭雪湖《南街殷赈》(1930),以戏剧化手法描写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庙口节庆热闹景象,图片来自北美馆


Art Talk|林曼丽

1954年生于台南仕绅家庭。台湾师範大学美术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创校以来第一位女性教育学博士,也是第一位外籍教育学博士。1988年返台任教于国立台北师範学院,1992年创设美劳系并担任首届系主任。1996-2000年出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推动台湾近代美术史研究、展览与主动典藏制度。2004-2008年担任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建立故宫新形象与对外行销,并推动故宫内部组织改革。2003至2022年间,曾三度担任国艺会董事长,积极连结官方与民间资源,建构更完善的补助政策,推动艺文生态的永续发展。2011年创设北师美术馆。2025年创设太平国小博物馆。

延伸阅读:

Art Talk|专访多媒体艺术家郑淑丽:进入重生的科幻异托邦Art Talk|说故事的人 专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首席策展人郭怡安Art Talk|如果时光不曾遗弃我们,路易丝・布尔乔亚 Louise Bourgeois:Art Talk|鲁凯族艺术家安圣惠:Art Talk|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专访:Art Talk|知性与童心之间,霍刚的形色奏鸣曲: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