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徕卡 Leica 艺术总监 Karin Rehn-Kaufmann:

七月的午后,细雨让黄浦江边的空气感觉更加黏稠潮湿,灰白色的云层压低在城市上空,映衬着的古典立面。这座建于1924年的百年老建筑,与徕卡 I 型相机诞生于同一时代,如今在它的高耸穹顶下,迎来了一场属于影像与时空的对话,徕卡百年主题展《世纪见证者》在此展开。这场展览是徕卡 I 型相机诞生百週年全球巡迴庆祝的一部分,自1925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推出第一台徕卡 I 型以来,品牌不仅改变了摄影的方式,更成为无数历史瞬间的见证者。百年后的今天,徕卡选择让极具意义的展览落地在与它同龄的邮政大楼中,既是对时代的呼应,也是对影像传承的致敬。

徕卡百年主题展《世纪见证者》会场。

延伸阅读:

为摄影迷而生的复古浪漫:徕卡首款35 mm黑白底片,低感光×高解析×极致光影反差



从经典机型到跨世代影像对话

展览空间被划分为四个主题展区,观众在其中行走,像是在穿越一部立体的摄影史。收藏了徕卡百年间推出的经典机型与限量版相机,从最早的螺旋对焦结构,到传奇的M系列与稀有特製款,每一台都如同凝固的工艺标本,透出金属与玻璃的历史温度。

以时间轴概念呈现。

则陈列着镜头切面、精密零件与手绘设计图,让人得以窥见徕卡在工艺上的近乎苛求的标準。这里不只是製造的过程,也传递了品牌百年来将的哲学。

讲述品牌工艺。

将这本徕卡官方杂誌自创刊以来的经典封面依时间排列,观众可以一眼看出摄影风格、排版设计乃至印刷技术的变迁。每一本杂誌都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那一年最被徕卡关注的影像故事。

位在镜面展间呈现视觉。

压轴的展区,由摄影评论家顾铮策展,作品横跨近一个世纪,题材多元,从城市街头的即兴瞬间、人物肖像的凝视、自然风景的静谧,甚至是当代实验摄影的视觉挑战。这里的陈列不是按年代,而是依情绪与主题交错,让观者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与细腻的日常记忆之间切换。你可能在同一面墙上看见普立兹奖得主刘香成的纪实影像,隔壁便是新生代摄影师黎晓亮对城市边缘的观察。

压轴的展区,由摄影评论家顾铮策展。

还有史蒂夫・麦凯瑞、上田义彦、吴家林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与李奇、许闯等当代声音同场对话。也包括台湾读者熟悉的时尚摄影师钟灵极具视觉张力的《365》系列中的作品《寄生虫》、《动脉》,我甚至还撞见了一张熟悉的影像,那是张文华拍摄的王菲,也是1998年《唱游》封面难以忘记的脸孔。最后,观众还可以走进由徕卡与瑞士模组家具品牌 USM 联手打造的纪念品区,鲜明的几何结构、光洁的金属材质,与墙上的历史照片形成有趣反差,现场除了有限量版相机,也有展览纪念画册、徽章、环保包等等,企图将今日的观展记忆延展到所有观者的未来。

展间有许多经典影像。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Zhong Lin (@zhonglin_)


策展就像是一场文化的翻译

这场展览不只是徕卡的百年回顾,也是对的追问。台上,Karin Rehn-Kaufmann 身着亮眼紫色套装,正以开场,逐一拆解 L-E-I-C-A 的品牌精神。他是 Leica Galleries International 的艺术总监与首席代表,负责管理遍布全球近三十间徕卡艺廊,也亲自参与展览策划与国际摄影项目的推动。自2008年起活跃于国际摄影舞台,不仅策划过无数展览与出版计画,还是 LOBA(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摄影奖的评审之一。多年来,他的工作迫使自己在全球视野与在地文化之间找到平衡,也让她成为无数摄影师与观众之间的桥樑。

Leica Galleries International 的艺术总监与首席代表 Karin Rehn-Kaufmann 女士。

他以维也纳的展览为例,特意将当地摄影师拍摄的咖啡馆影像与国际知名摄影师的作品并列。因为对维也纳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地观众一看就能感同身受;而对外地观众而言,这则是一种文化线索,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影像背后的世界。而在东京,他则选择将街头摄影与静物影像并置,呼应日本摄影独特的细腻与凝视感:他强调,策展并不是把作品挂上墙就结束,而是设计一条路径,让观者的视线与情感随之流动。

Enrique Badulescu 的作品。

在他看来,策展同时也是一种的工作。像德国夫妇档摄影师多纳塔与文・温德斯(Donata Wenders、Wim Wenders),便曾与他合作,从同一个城市或主题出发,分别以女性与男性的视角创作出彼此呼应的影像。而时尚摄影师恩里克・巴杜列斯库(Enrique Badulescu)则将可持续时尚拍得色彩鲜活又富同理心,让观者在美感与议题之间找到平衡。对他来说,这些不同风格与主题的交织,正是策展最迷人的地方。

©️ Donata Wenders 'KOMOREBI', 02, Tokyo 2022



照片必须能讲述故事

对我而言,重要的照片必须能讲述故事,能感动我。这张照片包含了太多故事,一旦看到那个女孩的眼睛,你就永远不会忘记。

徕卡的粉丝应该都知道(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这是每年最受摄影迷、摄影师瞩目的盛事。这个以徕卡相机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命名的奖项,创立于1979年,旨在表彰那些以独特视角捕捉人与环境关係的摄影师。每年会吸引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提案与作品,最终得奖者往往成为国际摄影圈关注的焦点。

作为 LOBA 的评审,Karin 每年都要阅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上千件作品。他坦言:因此他最欣赏那些能长期专注于同一主题的摄影师,因为那意味着创作者并不只是追逐瞬间的美感,而是用影像累积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这是每年最受摄影迷、摄影师瞩目的盛事。

看过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我十分好奇他印象最深刻的影像又是什么:这张摄于1984年的肖像,因女孩那双深邃的蓝眼睛被全球媒体无数次刊登,成为摄影史上的符号。然而让 Karin 感动的,不只是影像本身的震撼力,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在多年后,McCurry 始终无法忘记这位女孩,展开长时间的寻找,最终在阿富汗找到他。由于当地社会对女性极为严苛,一旦被丈夫抛弃便失去经济来源与社会地位,McCurry 便一直在资助他,并与他保持联繫至今:原来,一张照片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被看过多少次,而是因为它和真实世界有真诚的连结。当观者相信摄影师和被摄者一起承担故事的重量时,那张照片就能留在记忆里成为永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History Photographed (@historyphotographed)



对亚洲摄影的观察

这趟久违的亚洲行,Karin 对年轻摄影师的活力与多样性印象深刻。他注意到,亚洲创作者在题材与风格上更加自由,敢于混合纪实摄影与观念艺术,也更不避讳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立场:他特别说到,亚洲摄影师对于家乡与个人记忆的探索,常常比欧洲创作者更细腻:

黄京的作品正在展出。

他也在展览期间与新人奖获得者黄京、乐子毅及牛童展开对谈,这些年轻创作者分别真诚分享了创作内容。像是乐子毅将镜头对準离乡的年轻人,捕捉他们在外生活的漂泊与孤独。他的照片里有真实的日常,也有不确定的情绪,像是在不断寻找能安放自己的地方。黄京则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美学为灵感,拍摄出具有诗意与含蓄力量的影像。牛童的作品则源于母亲作为快递员的真实经验,透过摄影记录这个常被忽略的群体,让观者看见他们的辛劳与韧性。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Ziyi Le 乐子毅 (@bullet.le)



影的力量来自真实的连结

在离开上海前,我又走回展览现场,仔细观赏了展览,这些在不同时空下诞生的作品齐列当中,没有时间的先后,却能感受到情感的流动。那一刻,我能明白 Karin 为什么总是强调,无论是八〇年代阿富汗少女的眼神,还是牛童镜头里的快递员日常,都在提醒我们,摄影的力量来自真实的连结。

展览开幕晚会现场。

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Karin 在我们短短的言谈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那柔软的一面,他特别提到徕卡就像是他第四个孩子,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讨论。也像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大家庭,从德国韦茨拉尔的百年庆典,到上海邮政博物馆的舞台与展览,每一次聚会都像久别重逢的家宴。不同国家的人、不同语言的声音,因为摄影坐在同一张桌前,彼此交换故事,分享他们看到的世界。这份对影像的热爱与信任,也是徕卡艺廊网络的核心,他们希望摄影师不受合约束缚,可以自由创作,每年都有新的名字加入,让舞台始终活泼而开放。

至于徕卡的未来,他的愿望很单纯,就是让徕卡持续以影像发言,让人一眼就能看见作品的重量与真实。人一生中所有重要的时刻,像是婚礼、家庭聚会抑或是某个历史瞬间,都不能靠程式生成,也不能以 AI 一以概之。影像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记录了当下的人与情感。

他说。

品牌在外滩也有一系列庆祝活动。



徕卡 Leica 

leica-camera.com/zh-Hant

FB/IG

延伸阅读:

帅过你所有相机!徕卡百年纪念机特别版登场,经典橄榄绿传奇回归化妆包都塞得下!最轻巧徕卡相机上市,搭载 Leica FOTOS、DNG 随时无缝接轨社群徕卡携手摄影师锺灵推出《 I Got Your Back 》摄影特展,透过25幅创作诉说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独家专访|从阿姆斯特丹到纽约时装周以台湾工艺灯笼点亮世界空间独家专访|东方快车、Dior 御用设计双人组:以设计之名,向历史优雅致意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