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Thompson Seedless)曾经被誉为“水果爱马仕”,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甜度、独特的玫瑰香味和巨大的果粒,一度成为高端水果市场的宠儿,价格也居高不下。然而,近年来其价格大幅下跌,逐渐跌下“价格神坛”。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种植面积急剧扩张,供过于求:"
"市场火爆吸引跟风种植:" 阳光玫瑰最初因其稀缺性和高利润而备受追捧。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果农和农业企业进入种植领域,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种植面积呈爆炸式增长。
"结果周期与市场预期:" 阳光玫瑰通常需要种植3-5年才能挂果,且对种植技术、气候条件要求较高。在早期市场红利期,部分果农可能高估了市场承受能力或对未来成本、风险考虑不足,盲目扩大种植规模。
"供需失衡:" 随着大量果农进入并陆续进入丰产期,市场上的阳光玫瑰供应量迅速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量,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形成,价格自然回落。
2. "市场审美疲劳与替代品冲击:"
"新鲜感褪去:" 作为一种曾经的“新奇特”水果,当阳光玫瑰变得随处可见后,消费者的新鲜感和“尝鲜”欲望下降
相关内容:
从300元一斤到9.9元嫌贵,阳光玫瑰价格为何暴跌?
曾经,阳光玫瑰凭借独特的风味和高昂的价格,成为水果界的“顶流”,被人们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每斤批发价曾高达150元,零售终端更是突破300元 。如今,它却跌落神坛,不少地方零售价已低至个位数,这巨大的价格反差令人咋舌。那么,阳光玫瑰价格暴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最直接的原因是产量暴增,导致市场供需失衡。2015年前后,全国阳光玫瑰总种植面积不到15万亩,而现在已超过150万亩,短短10年,产量和种植面积增长了10倍以上。当初阳光玫瑰价格高、利润大,吸引众多果农跟风种植。像四川西昌,不少果农砍掉其他品种改种阳光玫瑰 。市场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价格自然大幅下跌。

品质参差不齐也对阳光玫瑰的价格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果农为追求产量,忽视了品质的把控。例如,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果实风味改变、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还有部分果农为了提前上市,在果实还未成熟、糖分不足时就进行采摘,使得消费者买到的阳光玫瑰口感酸涩、香味不足,这严重影响了阳光玫瑰的口碑和市场形象 。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销售渠道多样化,也加剧了价格的下跌。随着阳光玫瑰种植规模扩大,众多商家为争夺市场份额,打起了价格战。线上电商平台的低价促销,线下水果店、超市的降价销售,都使得阳光玫瑰价格一降再降。

如今,阳光玫瑰的价格虽然暴跌,但这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这种水果。对于整个阳光玫瑰产业来说,价格暴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果农们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品质,实现差异化竞争,比如采用绿色种植技术,严格控制产量,提升果实品质,打造高端品牌;也可以拓展深加工领域,开发阳光玫瑰相关的果酒、果汁、果脯等产品,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