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真伪问题,确实是一个消费者非常关心且容易产生纠纷的领域。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可能涉及到的几个层面:
1. "唯品会(VIP.com)的声明/标签:"
唯品会声称出售的是“专柜正品”进口腰带。这通常意味着他们承诺商品是:
来自品牌官方或授权渠道的进口商品。
非国内仿冒品。
符合品牌正品标准。
他们的“专柜正品”标签是他们的销售承诺和品牌信誉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标签是真实的,那么得物的鉴别结果就是错误的。
2. "得物(Dewu)的鉴别结果:"
得物以其专业的鉴定团队和较高的鉴定准确率而闻名,尤其是在潮流、鞋包等领域。他们的鉴别通常基于商品细节、材质、工艺、标签、序列号(如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对。
得物鉴定为“假货”,意味着他们认为该商品在关键特征上与正品存在差异,无法通过他们的标准认定为真品。
3. "“真真假假”与“谁在撒谎”:"
"可能性一:唯品会撒谎/操作不当。"
"售假:" 唯品会可能明知是假货,却为了追求利润而标注为
相关内容:
央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前不久,唯品会销售了一批意大利进口名牌腰带,原价超4000元打折价才2549元,但是不少消费者购买后,由于不满意或尺寸不对,就去“得物”电商平台卖掉,但经过多家第三方机构鉴定发现,都是假货。再找到唯品会退货,却被告知,这批腰带唯品会做过鉴定,是真货,不退不换。一条腰带,两种结果,到底谁在撒谎?
今年3月,山东的郭先生通过唯品会花2549元买了一条号称是“专柜正品”的进口腰带,拿到后发现自己算错了腰围,想通过“得物”平台卖出,在卖之前,“得物”会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检测真伪。随后,郭先生被告知,腰带是假货,不仅不能卖二手,鉴定费和保证金都得由他付。

产品图片
“我这个是从唯品会自营买的,我就打个电话反馈到得物那边去,我说不应该,怎么可能是假的?能不能复检一下。他们那边说,这种情况有很多,最近收到了一批腰带都是唯品会那边假的。搜了一下这个事,发现有人在黑猫投诉平台、12315上也有投诉,评论里有群号,我就加进去了。当时我加的时候那个群里是100个人左右,现在是200个人,都是同样的问题。”郭先生说。

产品评价
长沙的陈先生也从唯品会购买了同一批次的腰带,收到货之后只有一根腰带,没有相关票据,陈先生放心不下,送去检测机构检测,发现果然有问题。陈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候标注的是全球直采,中国人保承保,100%正品,所以我很放心,到手之后,我就发现皮带有一些问题,比如这一个印字不是特别清楚,做工也不是很精致。我收到包装之后,里面只有这一根腰带,没有任何收据,甚至发票也没有,所以我就对这一条皮带的真假程度心存疑惑。”
在陈先生与唯品会客服人员的一段对话录音中,唯品会方面称,海淘产品没有发票,但保证是正品。
客服:你好先生,这边的海淘订单我们是没有办法提供发票的。
陈先生:没有发票你怎么证明你这个产品是真的呢?
客服:唯品会通过具有检测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针对投诉的该批次产品进行抽检,抽检结果均为合格。

唯品会回应
唯品会将这一批次腰带的检测报告通过微博公布,唯品会称,经内部调查核实,该批腰带由唯品会在海外直采,从保加利亚经销商到意大利供货商,采买链路清晰可靠且合法合规,确保正品。同时也对该批次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样品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鉴定通过。

国际流程
但同时,得物也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检测结果,有四家第三方鉴定平台分别对该款腰带进行检测,包括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上海有限公司、PONHU线上鉴定机构、优奢易拍在线鉴定、品奢鉴定都通过检测鉴定该皮带为假货。

得物APP回应
其认定为假货的依据包括:皮带字样压印字体形态、金属扣打磨质感、防尘袋刺绣标底纹都与正品有较大差异。
同样一批货物,不同的鉴定机构,甚至送往同一鉴定机构的不同分公司,结果为何大相径庭?到底该信谁的?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解释,不是所有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检测结果都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而单方面给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送检,也只能作为参考。想要捋清这件事,除了品牌方出面鉴定外,只有双方共同认可的一家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或监管部门出面查处后,才有法律效力。
“抽检不可能是对这一批每一个商品都进行检验,所以抽检结果为正品,不能代表这一批次所有的产品都是正品。得物自己也不是一个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本身也不能做鉴定,或者你做鉴定可以,但你的鉴定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如果你自己所称的鉴定结果不准确,导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赵占领说,“单方委托不能作为法律上的司法鉴定结论。因为法律上的司法鉴定结论通常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比如发生了纠纷,有人起诉到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原、被告共同委托一家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或者法院指定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的鉴定结论在程序上最合法,有法律效力。第二种情况是,比如有人向工商部门举报,投诉某一家企业可能售假。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通常具有法律效力,能作为行政执法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的证据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