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昔日辉煌,5个曾畅销全国的知名品牌,今何在?沦为时代弃儿

青岛作为中国的啤酒之城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历史上曾孕育了许多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消费升级和产业整合,一些曾经辉煌的青岛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失。以下是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曾经畅销全国但如今已消失或名存实亡的青岛品牌:
1. "青岛啤酒(青岛啤酒厂)": "曾经的辉煌":严格来说,青岛啤酒本身并未消失,反而是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并成功上市。但这里可能指的是其早期独立运营的“青岛啤酒厂”品牌,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它是全国人民餐桌上常见的啤酒品牌,与燕京、哈尔滨等品牌并称,是真正的“全国性品牌”。其产量和销量曾一度非常巨大。 "现状":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加剧,以及后来青岛啤酒厂与德国海因凯勒集团合资,虽然“青岛啤酒”这个名字和品牌价值依然很高,但“青岛啤酒厂”作为独立运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国营老品牌,其概念和影响力已大大减弱,不再是那个意义上全国统一的品牌。可以说,它在品牌结构上经历了“消失”与“重生”。
2. "青岛钟表(青岛手表厂)": "曾经的辉煌":青岛钟表厂是中国“四大钟表基地”之一,其生产的“

相关内容:

说到青岛啊,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啤酒或者海鲜大排档,可要是坐下来跟谁家老青岛唠唠,他们更愿意提起过去那几样“老物件”——那是真正熬过岁月、给这一座城烫上了记号的东西。那些年,无论是谁家,说起什么“青岛造”,眼睛都透着骄傲,说起来头头是道。彼时的青岛,重工业和轻工业齐头并进,城南城北轰隆隆一片,各种产品不光在山东抢手,有些甚至全国各地都找得到身影。咱不夸张地讲,这些品牌让青岛在那个年代扎下了底子,也撑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前几年回青岛,乘着夜风在老市区晃悠,偶尔还能在胡同口看到一辆锃亮的老款自行车斜靠着墙。小时候,家里有辆海鸥牌,但邻居家却全是奔金鹿去的。这牌子吧,真不是白来的。金鹿牌自行车在七八十年代算是很炫耀的玩意。当时,自行车绝对不是随买随骑的,那可是要拿着票、托关系,拎着近两百块钱才敢去一趟商店——不少家长一说买车,心里的算盘就咔咔响,“一年工资进去了。”可大家为什么认,除了省心耐用,还因为它结实。比如我三姨当年教书,家里娃娃多,下班领着俩孩子骑车回家,前梁一个、后座一个,乡间路坑坑洼洼,金鹿压过去也不带着歇的。有些时候,车子铃铛被邻居的调皮孩子顺手一拧,急得大人只好买新防盗装置,生怕丢了影响出行。青岛人对这些自行车有感情,甭管刮风下雨,总有人小心呵护,别人借都舍不得。

说到缝纫机,你得提一嘴“红鹤”牌。很多人记得鹰轮,但其实“红鹤”也曾火过。青岛缝纫机工业体系发达,产业工人专心琢磨技术,红鹤缝纫机不光在省内卖得好,东北到京津不少裁缝铺里都用它。八十年代,青岛的工人刚出现“奖金”制度,很多家庭的第一件奖品就是缝纫机,一台要攒不少工分和票证。家里老人,总说只要有了缝纫机,孩子们衣服就不会发愁,大人腰包也宽裕。但后来,九十年代逐渐流行起外贸服装、快时尚,手摇缝纫机慢慢被电动机和现代工厂取代了。红鹤也没能稳住市场,工厂最后只能兼并转型,想生产家用小电器,最终牌子淡出了视野。有些手艺老人现在还念叨:“那时候的缝纫机才真叫耐操,针板能拧上一辈子。”

再说身份,过去青岛人夸起自家手表厂也是底气十足。可不是啥牌子都经得起夸,比如“海星牌”手表。青岛海星手表厂在七十年代后期成了北方最大的机械表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女方娘家总得攒一块海星牌,戴着出门自带面子。那时候表不是光为看时间,更像是一个人的“门面”,公园里、工厂门口,捧着表的年轻夫妻常常引得邻居们嘀咕,一块表顶半套家具。但后来,石英表从南方批量跑进市场,海星这类机械表无论怎么改进,都还是比不过电子表的低价和时髦。厂里工人还做过多功能闹钟、卡通电子表,可惜早已经不如从前那样风光。现在年轻人几乎不认识海星牌了,却总觉得家里旧箱子里带锈的手表还有故事未完。

相机嘛,这里还有不少老青岛人怀念“岱峰”牌。虽然“青岛-6型”也声名在外,其实“岱峰”在八十年代算是军队系统里认可的专业设备。赶上家里有个摄影爱好者,听说能买到岱峰新机,能兴奋大半个月。它当年照着苏联的导入技术上马,手工装配,价格不便宜,却凭借精准耐用曲线成为照相馆里的首选机型,婚纱照、全家福都靠它“定格”。不过,九十年代那波“进口风”一来,胶片相机纷纷压价,岱峰也只能转型做配件和零部件,最后连公司牌子都悄悄换了。也许至今还有部分照相馆的后厨里,蒙尘的架子上静静躺着一两台。

再聊衣服,青岛的国衣老品牌其实还有“红霞针织”。咱都知道蓝天运动装火过,也不能忘了红霞。九十年代之前,青岛人的运动服大多是红霞针织厂生产的。蓝白相间的设计经典不衰,听说八十年代某年冬季运动会,青岛代表团全员穿红霞,还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过。那时一条红霞运动裤不算便宜,一到大集头,摊主总得把新货藏在柜子底下,“头道亲戚能买,后面的等明年。”与天津北园和上海三枪分庭抗礼,可惜后来随着外资品牌和新材料工艺流行,青岛针织也逐渐变成小作坊,红霞的招牌只能在老厂房的围墙上做个纪念。谁家妈妈不是拿过这衣服,拆了又补,补了又传?

讲这些,倒不是单纯怀旧,而是想说,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品牌,撑起了老青岛的工业脊梁,也带着点烟火气。我们不是简单地数数品牌消失,而是觉得,一座城的身份可以藏在一辆自行车的车铃声里,也能叠进一件手织衣裳的线头里。时代推移,工业转型,那些过去的高峰逐渐成了背景音,但偶尔翻出祖辈的照片或工具,人还会想:那份认真劲儿和专注,换到今天,在消费品大潮里,还能留下多少?你有没有家里某样旧物,不舍得丢?或者有些念念不忘的品牌,如今连网上都很难搜到,只剩下说起来还挺自豪。人和物,终究都是这座城的底色啊。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