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中国的啤酒之城,拥有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一些曾经畅销全国的青岛品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以下列举了五个已经消失的青岛品牌,以及它们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现状:
1. 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厂是青岛啤酒的代表,曾是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品牌战略的失误,青岛啤酒厂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品牌侵蚀,最终被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如今,青岛啤酒厂已经成为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生产基地,而“青岛啤酒”品牌则成为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品牌。
2. 青岛啤酒二厂(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二厂曾是青岛啤酒厂的一个分厂,生产“青岛啤酒二厂”牌啤酒。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品牌定位模糊,青岛啤酒二厂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最终被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关闭。如今,“青岛啤酒二厂”品牌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3. 青岛啤酒三厂(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三厂曾是青岛啤酒厂的一个分厂,生产“青岛啤酒三厂”牌啤酒。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和品牌战略的失误,青岛啤酒三厂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最终被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关闭。如今,“青岛啤酒三厂”品牌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4.
相关内容:
谁还记得当年在青岛排着长队买金鹿自行车的日子?我家那辆金鹿,铃铛摇得人头发晕。其实说起青岛这个地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啤酒,其实在过去一二十年,它能代表的不只是不夜的海边,而是那些老品牌、一段掏心的记忆。老一辈总说,青岛真像个不声不响的“大富贵”,街头巷里的工厂一天到晚冒热气,日子过得脚踏实地,人们的腰包也鼓。

说这些,咱得翻翻头,瞅瞅八十年代,那可是青岛最能“出活”、最能扬眉的时代。工厂的汽笛一响,整个城市活过来了。那会儿买个什么得凭票凭证,不像现在摸个手机全都能下单。青岛那些玩意儿,不是光在家门口受宠,全国好多省市都抢着用。兜里的钱、楼上的新机器,都是这些品牌一点一滴攒出来的。很多青岛老街坊逢人便夸,那些响当当的老厂子,既养了自家,也养活了一代人的梦想。
要说青岛的自行车,金鹿绝对是英雄榜里的老大。青岛这地方,和自行车有天生的缘分。小时候家里买辆金鹿,简直是件稀罕事儿,得托人跑关系。记得我大舅刚入手金鹿那年,整个院子的小孩都围着看,车铃铛亮个不停。金鹿不光造型漂亮,关键是结实,骑长途根本不带喘气。有个生活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心热:早晨一家三口,父亲后座背着书包,母亲前杠挑着菜篮子,就这么一辆车,扛起了整个家的上下学和买菜生活。只是贵,真贵!刚买回来搁在堂屋里,生怕有邻居手快把车铃铛摘走,专门加了钢圈防盗。这种讲究,现在的小孩压根儿体会不到。下雨天,车身都擦得发亮,谁舍得骑出门?邻居家那个闺女,就看着大人把金鹿擦得细细的,等着哪天能落到自己手上。

金鹿的质量那是没话说,耐用得很。我家那辆金鹿,初中妹妹骑完,后来又轮到了外甥继续用,每到新学期开学,车座上总有新的书包。大载重的车梁,夏天拉着一大兜西瓜,冬天装上面粉和大葱,几十年下来只换过一次车链。青岛街头,金鹿的身影像一道流动风景线。骑手们大多是城市里最早的“小康”。
当时家家户户还流行缝纫机,青岛的鹰轮缝纫机可没少进普通人家门。我二姨家的那台鹰轮,至今还在老屋角落里。1980年,青岛缝纫机工业公司刚成立不久,大家都轰动了——终于能在家缝衣做针线,赶上新潮。工厂扩张快,几年工夫,就成了全国缝纫机行业的“红头兵”。那会儿的脚踏鹰轮,用惯了,家里女人的胳膊都结实起来。

我记得老妈常说那鹰轮能“踏一天也不累”,有时左脚还搭着小孩,右脚就这么悠悠踩,针脚一条条,日子也细细密密地铺开。90年代以后,社会转了个弯,大家买现成的衣服,缝纫机用得越来越少,好多厂都撑不住,鹰轮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青岛老城里,还能看见那些被油布遮起来的老缝纫机,像是等着有一天再被人踩醒。
再说一点家底——手表。不要小看青岛手表厂,当年在大街上戴块金锚,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婚嫁三大件,手表是头一号,买到一块真金锚的,肩膀都能挺起来不少。青岛手表厂够气派,几千号工人,钢铁包装的表芯,磨一只表面得花半天。那些年“金锚”“双喜”“玫瑰”全是厂家的心头肉,送礼自用两相宜。八十年代后期,厂里一年的产能能干到一百多万块。说实话,那时候,钟表师傅技术不比上海差,山东这块儿手艺就是扎实。

时间一晃到九十年代,新鲜玩意儿——石英钟表杀进来了。金锚再精致,也挡不住市场的浪潮。手表从必需品变成了装饰,厂子的灯逐渐暗下去。邻居家存了两块老金锚,平常都舍不得戴,说是留给孩子结婚的时候戴,带着点无言的厚重。
别忘了青岛照相机总厂出的“青岛—6型相机”。海鸥、凤凰这些老牌子一统江湖时,青岛照相机偏偏冒出来抢风头。这“青岛—6”做得认真,技术拿德国的标准顶。厂里引进整套德国设备,工人上手快,和青岛本地的工科大学生一起摸索了大半年才组装出来。有一阵,摄影爱好者都捧着它,舍不得放下。88年,厂里拿奖,工人们还自发放鞭炮庆祝,唱歌唱到半夜。

我舅舅当年拍婚纱照,就是用青岛自己产的相机。别看年产能才二十万台,但品质硬,玩摄影的都说好,出口国外也挺有名。后来厂子改制,被海信吞并的时候,老工人偷偷流泪。说到底,他们不是心痛失业,而是那一段属于“青岛制造”的岁月就这么翻篇了。
有些青岛的老货更是实打实地扎到当代流行文化里。蓝天运动装,那真是八十年代街头的风景。青岛第三针织厂出的蓝天,很有范儿,两道白杠,小伙子姑娘穿出来不管是干农活还是去舞会都合身。那时,咱们穿上蓝天牌,气场比“三枪”“梅花”没差。记得1984年全国针织行业评奖,蓝天拿了头名,整个厂区欢天喜地,就像过节。

有个不大起眼的小细节,我姨夫是针织厂里做设计的。说当年蓝天的水洗工艺,其实是跟青岛的海水漂洗学来的,因为工厂地近海边,师傅们手把手调着水温,反反复复改样式。运动服能穿得住、耐磨是有原因的,厂里工人还嘲笑上海三枪的衣服“不耐搓”,青岛蓝天则是一天到晚都穿不坏。后来在北京亚运会上,蓝天运动服成了领奖台上的标配,城市里小孩都盼着能有一套,风头占尽。
这些青岛老品牌,现在提起来,人们嘴角会上翘,眼里有光。也有人惋惜,都说时代变了,大浪淘沙,可那些扎实的工人、那些沉甸甸的机器,还有满街的金鹿和蓝天,是城市真正的家底。现在买个国外大牌,只是花钱痛快,没法像当年的金锚那样,戴在手腕上有份沉甸甸的生活底色。
有时候我回青岛,看着老工业区拆了又建,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怀旧和敬意。那一代人、那些老货牌,变成了照片里泛黄的记忆。城市会换新装,人们也会换喜好,但这些牌子和背后的故事,还是像家门口那棵梧桐树,等着有人拎着旧相机拍照,骑着自行车晃悠一圈,细细琢磨。反正,谁也说不准哪天,这些老青岛味儿还能翻回来,换个样子,再唱一首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