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确实有很多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已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品牌。这些品牌的消失,或许是因为市场竞争、时代变迁、经营不善等原因。以下列举几个可能符合您描述的南京品牌(请注意,部分品牌可能存在争议或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转型或被收购):
"1. 南京冠生园:"
"曾经的辉煌:" 南京冠生园曾经是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糕点品牌,其生产的“冠生园”牌月饼、西点等曾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很多南京人的童年回忆。
"如今的现状:" 由于市场竞争和经营问题,南京冠生园逐渐衰落,工厂关闭,品牌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仍有部分人提及,但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2. 南京无线电厂(南京熊猫):"
"曾经的辉煌:" 南京无线电厂曾是中国无线电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的长虹电视机、熊猫收音机等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子产品,被誉为“南京名片”。
"如今的现状:" 经过多次改制和重组,南京无线电厂已更名为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仍在生产电子产品,但已不再是当年的巨头,品牌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3. 南京化工厂:"
"曾经的辉煌:" 南京化工厂曾是南京重要的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曾占据国内市场的重要份额,为南京
相关内容:
南京制造的黄金时代:那些消失的熟悉名字

你要问南京名牌为啥淡了?不是说这座城市不够能耐,也不是产品不顶用。反而,八九十年代的南京,风头那叫一个劲。GDP常年杀进全国十二强,只要你翻开家里的柜子、厨房、车库,总能翻出几个南京造的玩意儿。跃进汽车、三乐微波炉、青松电视、莫愁洗衣机……这些名字,过去谁家柜子里没搁过一件?可现在呢,多少人还记得它们的模样?说起来,这里头的曲折事,可比一台冰箱坏了修不好还难解。
那阵子,自行车算啥稀罕?大家都想来点“高配送”,能响能跑还不费劲。玉河机器厂瞅着这股新风,硬是憋出一款叫“玉河”的摩托,橙红和草绿两色挂在厂区门口晃眼,就像一排刚洗完的军大衣。价格也不便宜—两千多块,折合当年普通人几年的辛苦钱。可只要凑齐票子,大家还是咬牙掏了。这摩托操作简单,油门一拧就飚起来,路上见着骑玉河的,心里多少有点服气:这哥们儿得挣了不少。那会儿年产量能有十万台,一辆辆送到天南海北。骑上玉河,不光图个出门方便,还带点成功的自豪感。或许那时有些小青年,头盔歪扣,载着暗恋的姑娘兜风,不知在人群中留多少回头目光。

说起这摩托,不能不提当年的“票据经济”。家里辈分大点的人可能记得,买啥都要票——可摩托还能加点“人情分”,逢年过节,厂里能发购车指标。那种抢着报名的劲头,跟如今过双十一抢限量版没啥两样。有一位师傅讲过,每个月能在厂里蹭几回橘红车下线,身边伙计都投来羡慕—毕竟,这可不是谁都能赶上的新气儿。
再看家里的洗衣粉,不用说,凡是江浙沪皖的人,大概都认得“加佳”这两个字。南京烷基苯厂出的加佳洗衣粉,便宜又能把领口洗得雪白,成为独霸一时的居家宝贝。哪个家庭不买点?这厂子的福利更不是闹着玩的。很多人也许还记得那种阳光里的老厂院子——食堂饭菜便宜得犯规,留声机里放着电视剧原声,大妈们闲着去舞厅扭腰,家里的孩子在采石场里挖土玩半天,回家一身泥点进去还被笑骂两句。加佳,不只是一包粉,它和那阵子的午饭、电影票、欢笑混在一起,像一段旧胶片,时不时在人的脑子里闪一下。

家里有了洗衣粉,还不够。要冰箱、要电风扇,看南京制造怎么撑全场。八十年代刚头,那时候冰箱简直是家里镇宅大物。南京新联机械厂,曾是前身924的军工大佬,大刀阔斧转型后,搞出了国内第一台双门伯乐冰箱。说起来,不少南京人家里第一台冰箱或空调都是伯乐的牌子。到了九十年代,又出无氟绿色款,让“环保”一词第一次走进寻常百姓家。厂子里工人说,他们做的不是家用电器,是国防转平民的信仰。厂区边的新楼房里,小孩偷偷憋气看伯乐的广告图,想哪天自家也能换台新冰箱。可现在,“伯乐”早成一段记忆。旧货市场的角落里偶尔还能翻出一台,门板有点斑驳,不知经历了多少小家庭的欢声笑语。
有得吃,有得冷藏,盛夏一到,还得风来。长江机器厂的蝙蝠电风扇,可是那个年代的“八大金刚”。这厂本来就主打军工,能出口雷达。后来军转民,“蝙蝠牌”电风扇问世,名字也够跳,带点江湖气。蝙蝠扇的发动机是全铜,轴承“青铜石墨含油”,据说能用七十年——简直比有些人生还长。一户人家用一辈子,二十年后孩子成家还能顺带新房子里一角。厂里的老工人还常笑,“爷走了扇机没坏。”有人讲,他小时候对着蝙蝠扇的风口唱歌,妈妈在旁边缝衣服,家里热闹极了。到了冬天收起,扇子壳还闪着亮光,让整个夏天都显得没那么难熬。

说到洗衣机,就得聊聊莫愁。南京莫愁湖美不胜收,洗衣机总厂把这名字也带进日常。有了莫愁洗衣机,相当于进入了半自动清洁时代。那会儿谁家能花几百块带回一台双缸,主妇们都夸自家男人靠谱。有时在商场门口排队,没准要几小时,等到终于抢到货,满脸汗水都值了。经销商更是下线一台就装一台,根本不怕卖不出去。厂里的工资也跟着涨,比附近企业高一截。传说里,有人因为工资高找对象格外容易。可也是这样,在最火热的时刻,市场也开始悄悄变了样,抢购热潮的背后藏着日渐转型的压力。
缝纫机——熊猫牌,哪个少女没把它当嫁妆?“三转一响”,熊猫缝纫机是其中一宝,南京制造。那时买机子要凭票,哪家有券,哪户就站在独当一面的位置。厂里每年能发些购买券,员工顿时“抢手货”,连找对象都容易。婚房里一台新熊猫,像是对生活的郑重承诺。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市场逐渐饱和,熊猫牌也就退出了舞台。老工厂外墙风化脱落,时光仿佛也打了个折。很多人生的第一件新衣,就是用熊猫缝出来的——也许不会再被穿上,但那种亲手缝制的记忆一直在。

总觉得,南京制造的那些年,就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家长里短。品牌消失了,生活还在。每个产品都承载了小城的温度和人情,搅拌在笑声、争抢、摸索、等待中。时光荏苒,有些东西被记住,有些渐渐沉没。你说怀旧没用?可谁还没为一台老冰箱的空响发过呆,为缝纫机发过愣,谁没在柜子的角落里找过爸爸的摩托照?南京造的辉煌过去了,新牌子还会出来。只是那些老厂、老员工和老故事,在光影里摇晃着,始终让人心头一暖。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家里那台伯乐冰箱最后是哪一年坏的?当初买莫愁洗衣机排了多久队?可能你已经忙得不再去问。可那些名字,像一阵夏风吹过老砖墙,有时仍会被夜晚唤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