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品牌建设与“工匠精神”之间那股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
这股“浪漫主义”并非指狭义的艺术流派,而是一种"情感连接、价值认同和精神共鸣"的体现。它将冰冷的商业行为,注入了人文关怀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使得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符号,更成为了一种值得信赖、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以下是品牌建设与“工匠精神”的“浪漫主义”几个关键面向:
1. "对“人”的尊重与价值彰显 (Romance of Humanity & Craftsmanship):"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细节,珍视每一个创造过程,这背后是人对技艺、对完美的热爱和投入。品牌建设若融入这种精神,就意味着不再仅仅关注流水线效率和标准化,而是强调人的价值——那些倾注心血的匠人、那些传承技艺的手艺、那些对产品怀有敬畏之心的人。
"浪漫主义体现:" 品牌讲述匠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专注、执着甚至“笨拙”中的智慧,让消费者感受到不是冰冷的机器生产,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作品。这种对“人”的尊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情感吸引力,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共鸣。
2. "对“手作”与“温度”的回归 (Romance of Handcraft & Warmth):"
相关内容:
赵克锋 巴黎商学院教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为打造中国品牌指出了方向。为更好讲述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国家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人民日报社在2017年发起新时代品牌强国计划;2019年,品牌强国战略联盟成立,“中国品牌强国盛典”和品牌强国示范工程也在随后启动。几年时间,中国品牌建设飞速发展,逐步实现从被动建设到自觉行动的转变,也更加注重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消费者体验。
品牌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服务、价值和文化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是无形资产,只有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成熟品牌有价,可交易可并购。如要从零开始,那就不能不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于2016年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逐渐为更多组织和个人所认同和倡导。
讨论“工匠精神”不应拘泥于浪漫主义。香奈儿首席鞋匠马萨罗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这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匠心值得尊重。不同于日本匠人对精神专注和极致用心的重视,德国匠人倾向于在追求精确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标准化。意大利的服装、家具等在业界口碑极佳,其工匠精神体现在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对文化与用户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瑞士钟表享誉世界的背后,是历代钟表工匠对每一个细小零部件的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早已植根于瑞士钟表业中。
可见“工匠精神”在各个国家的内涵并不相同。其中,日本“匠の精神”尤其突出,甚至将其引申到“一生只干一件事”,其精神层面,却接近孔子所提倡的“执事敬”、“事思敬”。然而,日本这种代代相传的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参考和学习。
全球百年企业,日本有25321家,美国有11735家,德国7632家 、英国3435家。就日本而言,500年以上的有147家。由于中国过去两百年的内忧外患,多种技艺已经断代,老字号寥寥无几。经营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5家。就算加上超过100年的青岛啤酒、泸州老窖、全聚德、吴裕泰等,也不过是10多家。
不少品牌的传承是商业秘密,比如可口可乐。但是,随着专利权的普及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知识在史无前例地广泛传播,造就了一批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如今,活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联想等国产品牌的兴起,到近年来华为、小米、大疆等占据大份额市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引领互联网浪潮,品牌建设之路已经有了一定成效,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但谈“工匠精神”,也要谈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与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在品牌强国建设过程中,大到正面积极的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输出,良好经济环境、社会氛围的营造;小到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的倾斜都值得专家学者们慎重去思考,企业家努力去实践。(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