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企业都做不好品牌”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反映了现实中的普遍情况。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许多企业在其中挣扎不前或效果不佳,原因 multifaceted,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和耐心 (Lack of Long-Term Vision and Patience):"
"短期利益驱动:" 很多企业过于关注短期销售和利润,将品牌建设视为一种营销投入而非战略核心。他们希望立竿见影看到效果,一旦短期内没有回报就放弃或削减投入。
"缺乏耐心:" 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培育品牌,急于求成。
2. "对品牌的理解存在偏差 (Misunderstanding of Branding):"
"将品牌等同于Logo或广告:" 很多企业仅仅将品牌停留在Logo设计、口号制作或广告投放的层面,认为做几场活动、投几个广告就是品牌建设了。
"忽视品牌核心价值:" 没有深入挖掘和明确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独特性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导致品牌形象模糊、缺乏吸引力。
"内部沟通不畅:" 品牌理念没有在内部有效传达,导致不同部门(如产品、营销、销售)对品牌认知不一,行动不协调,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相关内容:
其实,这里面关键在于对品牌的理解有误,品牌占据的是用户心智,占领的是消费者,虽然大部分是通过国外的经销商在营销,上面这种都还是在传统B2B的OEM思维里,更多的情况是只有“销”,而没有“营”。
品牌的重心是放在“营”,即推广,这里有个黄金三角公式,即好名字+好故事+好卖点。品牌的名字一定不能太长,通常控制在2-4个音节,如Tiktok(2个);品牌表达了怎样的故事,如小米(坚持极致性价比产品,让用户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品牌能够提供怎样的卖点,如京东(正品保障,物流高效)。
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品牌?因为老板太心急了,但心急真的吃不了热豆腐,品牌是需要花心思沉淀的,需要做好至少5年战斗的准备。如果只是想着投入几百万,一年就能有产出,那不叫品牌,而叫差价卖货。
做品牌要考虑的是如何触达到用户(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等),然后与客户建立品牌情感(广告的内容表达),并持续地与客户建立感知(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每年广告投入)。
当然,真正要做好品牌,离不开五力模型的支撑。1-赛道力(品类或产品创新,如苹果智能手机),2-爆品力(爆款打造,如特斯拉Model Y),3-内容力(文案种草,如美的一晚一度电),4-经营力(全价值链,如小米生态),5-渠道力(分发收割,如华为专卖店/线上商城)。
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细心雕琢的作品。
我是外贸分享家,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