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艺术节即将登场(9/11-9/28),今年以(Reeling Hyperreality)为主题,推出横跨剧场、影像、舞蹈、装置与实验展演的8档节目。
身体具体的感知,与 VR 的沉浸式体验,可以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编舞家及新媒体艺术家苏文琪,将舞者身体作为感知器,科技作为转译的方法,带来了 YILAB 当代舞团 VR 新作《暗宇之感》。
当你在没有地板的宇宙中一直掉落时,那就不再是掉落,而是漂浮。
:探索大自然中存在,但我们尚未看见的东西
历经将近十年淬鍊,苏文琪的沉浸式新作《暗宇之感》,起点可追溯至2016年。她以台湾编舞家之姿驻村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首次接触,这个无法直接观测,却影响宇宙结构的神祕存在。那是相对论之所以成立的理由之一,连结了所有星系,让星尘、星团不致消散,并且规律地运动。
她回忆一名舞者的训练,关乎重心与地板的协作关係。但在与物理学家交流时思维的冲击,成为她后续创作的根源: 如西班牙物理学家迪亚歌.布拉斯(Diego Blas)所言:重力不再是坠落,而更接近静止的感受。艺术与科学认知中不同的时间与尺度观,也启发她重新思索:当科学追溯从大爆炸至宇宙终局的演化,舞蹈能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捕捉无限?
将舞者身体粒子化,以舞蹈语彙重新进入虚拟空间的世界
与科学家的交流中,苏文琪逐步体会到的差异。数学家眼中最美的是简洁的方程式,奈米艺术家则在纤维分子结构里看见秩序之美。美学并非仅有艺术家自我(ego)的放大与表象的华丽,而可以奠基于扎实的科学技术,接近真理的规律。
为了将抽象概念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苏文琪陆续展开跨领域实验,从美国 EMPAC 的环绕声场技术,到疫情期间在 C-Lab 的 VR 探索,再到墨尔本地下物理实验室(SUPL)的驻村。《暗宇之感》的出发点,是基于人的比例尺,去想像暗物质的存在。苏文琪认为:
苏文琪与舞者田孝慈和其他创作团队成员,深入澳洲维多利亚州地下一公里的斯塔韦尔地下物理实验室(SUPL - Stawell Underground Physics Lab),与墨尔本大学科学家合作,透过3D扫描与即兴舞蹈,捕捉身体在极端环境中的感知,最终转化为作品核心的粒子舞蹈语彙。
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让每个人站在第一线,想像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力量
为了更直观地想像暗物质,科学家提供了比喻:有人形容它如水母漂浮于海洋,不自知身在其中;也有人比拟成沙丁鱼群,以多重中心同步运动。这些图像启发了VR的场景设计。《暗宇之感》创作过程中,苏文琪更安排团队体验,在无重力感的液体环境中进行冥想,贴近宇宙漂浮的身心状态。
《暗宇之感》以三重奏般完成叙事。舞者田孝慈在地底舞蹈的身体记忆,透过动态捕捉化为光点粒子的流动。17分钟的VR体验,观众将从地表进入地下洞穴,穿梭粒子探测器,最终遨游于星系之间;64声道环绕音响则营造宇宙声场,使观众彷彿成为星系中一颗随引力旋转的粒子。 没有语言、没有剧情,只有感官的逐步开启。一步步推测暗物质的场景,过程如同冥想或打坐,是一种引导。苏文琪希望观众。
曾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体验 VR 版本时惊讶表示:这种回馈证明了艺术与科学的互补:艺术提供感性语言,科学则赋予理性结构。苏文琪也反思:
《暗宇之感》透过光影、音响与VR装置,建构如同暗黑洞穴般的体验场域,这不仅是苏文琪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开启了崭新疆域。苏文琪说:
2025台北艺术节:苏文琪 ╳ YILAB一当代舞团《暗宇之感》
更多资讯
延伸阅读:
2025展览必看指南|下半年美术馆等艺术活动日程一次看(持续更新)值得关注的新生代舞团超现实科幻舞作《非普通服务》突破舞蹈与时尚的界线回台限定两週展出!美国SXSW混合实境单元评审团特别奖:AI互动电影装置《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冯.沃尔夫Von Wolfe高美馆《花园堡垒》独家专访|AI艺术|Art TalkArt Talk|专访多媒体艺术家郑淑丽,进入重生的科幻异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