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踏集团(Anta Group)发布的官方财报:
"2023财年"(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安踏集团的"营业额(Revenue)"为 "703.66亿港元"。
为了方便与耐克(Nike)的营收对比,我们可以将这个数字换算成美元:
按照2023年底至2024年初的汇率(大约 1 港元 ≈ 0.13 美元),安踏2023财年的营业额约为:
703.66 亿港元 0.13 美元/港元 ≈ "91.88 亿美元"
"因此,在2023财年,安踏集团的营收约为91.88亿美元,远低于耐克的514亿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安踏的财年与耐克的财年不同(安踏是按农历新年,耐克是按日历年)。但2023财年通常是衡量安踏业绩的常用年度。
相关内容:
“耐克还在涨,但涨不动了。

”

一句话,戳中所有运动迷的焦虑:巨头是不是老了?
先别急着唱衰。2024财年,耐克依旧挣了514亿美元,净利润62亿,数字漂亮得像华尔街的PPT。
可增速只有1%,是2010年以来最低。

换句话说,耐克像一辆超跑,油箱还满,油门却踩不动了。
问题出在哪?
越南工厂里,50%的鞋子、30%的衣服贴着Swoosh,轻资产模式曾是王牌,如今却成了“轻”到飘不起来的风筝。

Air科技、Alphafly3跑鞋听着唬人,可跑圈老炮一句话就拆台:“换色不换芯,脚感还是三年前。
”创新乏力,连618天猫十冠王的营销神话,都遮不住产品端的倦意。
另一边,安踏像突然开挂的学霸。

2024年集团营收708亿人民币,加上亚玛芬体育的372亿,直接干到1080亿,约合150亿美元,全球第三。
更狠的是经营利润率26.3%,赚钱速度让同行眼红。
FILA、始祖鸟、Salomon、狼爪……别人买鞋,它买品牌矩阵,从大众到高端,从城市到雪山,一网打尽。

关键动作藏在细节里:
韩国潮流电商MUSINSA的股份,安踏悄悄拿下,等于在首尔年轻人的手机里埋了颗种子;传闻要收Puma、加拿大鹅,不是空穴来风,是资本局的下一步棋。
中国区营收连续四年压过耐克,下沉市场的县城少年、北上广的户外中产,全被安踏用不同品牌“分而治之”。

两种打法,像两条平行宇宙。
耐克还在讲“一双鞋征服世界”的故事,安踏已经玩起了“十双鞋包围世界”的战术。
前者像孤胆英雄,后者像集团军。

一个冷知识:耐克在越南的代工厂工人月薪折合人民币3000出头,而一双Alphafly3卖2000+。
安踏的始祖鸟冲锋衣卖5000,但成本结构里多了品牌溢价和渠道利润,反而让经销商心甘情愿打天下。
未来三到五年,胜负手可能藏在三个战场:

1.中国县城的篮球架下,安踏的儿童鞋已经先占位;耐克想反攻,得把价格打下来,可降价又怕伤了高端人设。
2. 欧美雪场的缆车边,始祖鸟的鸟标和耐克的ACG谁更酷?
答案取决于谁能先搞定环保面料的供应链。

3. 资本市场的赌桌上,安踏的并购故事还能讲多久?
一旦收购Puma成真,消化难度堪比吞下一只北极熊。
老粉别急着站队。

耐克的老本够吃十年,但安踏的加速度更让人睡不着。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攒钱买耐克,现在纠结买鸟还是买AJ。
”

选择权终于回到消费者手里——这或许是这场争霸赛里,最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