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事件,也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格局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情况。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1. "巨额亏损的背景:"
"宏观经济压力:" 近两年全球经济面临通胀、加息、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国内消费需求也受到一定影响,这给所有互联网和零售企业都带来了压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 阿里巴巴在多个核心业务领域(如电商、本地生活、云计算等)都面临着来自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腾讯等强劲对手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争夺战异常残酷,为了维持和扩大市场,可能需要投入巨大的营销和补贴成本。
"战略投入与转型:" 企业可能在进行战略调整、投资新业务或进行技术升级,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可能难以立即转化为利润,甚至导致亏损。例如,加大在本地生活、健康、物流、云计算等领域的投入。
"成本结构:" 人力成本、技术投入、营销费用等持续增加,也对利润造成压力。
2. "“亲儿子”与上市:"
这家亏损的公司是阿里巴巴的“亲儿子”,这通常意味着它得到了集团在战略、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集团可能会寄予厚望,希望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尽管
相关内容:
8月21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分拆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斑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截至公告日,阿里巴巴持有斑马约44.72%的股份,分拆完成后将继续持有超过30%的股份,斑马仍将作为阿里巴巴的“权益法被投资方”。这意味着,这家由阿里和上汽共同孵化的智能座舱企业,正式开启了资本化进程。然而,在这条通往港股的繁华之路背后,却是斑马智行三年亏26亿的残酷现实。1. 阿里“亲儿子”
斑马智行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年3月,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宣布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旨在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同年11月,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基金投资的旗舰项目。这家公司承载着两大千亿商业体对车联网的愿景。斑马智行究竟是做什么的?简而言之,它主要从事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三类解决方案:系统级OS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和车载平台服务。其核心产品基于自研的AliOS操作系统,已搭载于荣威、名爵、新宝骏等10余个品牌。斑马智行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招股书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斑马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斑马智行凭借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与全栈元神AI架构,协助主机厂打造智能化汽车。其自主研发的“元神AI”技术,甚至能将人与车机的交互时间从3秒缩短至0.3秒,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2018年9月,斑马智行完成超16亿元的A轮融资,由国投创新领投,云锋基金、尚颀资本跟投。2021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上汽集团、国投招商、云锋基金等四大股东联合向斑马智行增资30亿元。去年12月,阿里与上汽签订“债转股+老股转让”协议,斑马整体估值高达260亿元人民币(约合36亿美元),与2021年B轮相比三年翻2.6倍。目前,阿里巴巴通过多家子公司持有斑马智行约44.72%的股份,并控制40.17%的投票权;而上汽集团则通过相关子公司持有约34.34%的股份,控制37.16%的投票权。2. 三年亏了26亿
光环背后,斑马智行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期间,斑马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2024年收入甚至同比下滑5.4%,呈现增长乏力之势。更令人震惊的是亏损情况。同期净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26亿元,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53.9%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38.9%。斑马智行将亏损主要原因归结为“高研发投入及OEM项目前期投入”。数据显示,2022-2024年期间,其研发支出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亿元,连续三年超过全年收入。
除此之外,斑马智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客户集中度较高。招股书显示,上汽集团是其最大单一客户,2022-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54.7%、47.4%、38.8%。虽然斑马已进入吉利、长城、比亚迪、奥迪、大众等20余家主机厂供应体系,但上汽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既是斑马智行的重要供应商,也是其客户。2022-2024年期间,斑马向阿里巴巴采购的金额分别为1.79亿元、2.81亿元、2.6亿元,分别占公司采购总额的53.5%、58.4%、50.5%。这种既是股东又是客户/供应商的关系,虽然带来了业务稳定性,但也引发了市场对斑马智行独立运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质疑。3. 上市风波
正当斑马智行奔赴港股之际,一场风波突然袭来。8月22日,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夏莲在朋友圈发布近千字长文,直指斑马智行“上市圈钱”“业务前景堪忧”,并痛斥部分高管“人品与价值观问题”。
作为从首轮融资就深度参与公司发展的核心管理层,夏莲的公开指责具有特殊的分量。她透露离职时“帮助好友将斑马估值压低50%”,暗示公司估值存在泡沫。夏莲的炮轰时间点与斑马智行2024年4月的人事震荡高度关联。时任联席CEO张春晖卸任,由阿里文娱背景的戴玮接棒。戴玮曾任优酷运营负责人,2024年空降后主导斑马智行业务战略。这场风波给斑马智行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外界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产生质疑。尽管争议不断,斑马智行的上市计划仍在稳步推进。根据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披露,募资净额的40%将用于“元神 AI”大模型及舱驾一体OS迭代;25%用于扩大中国OEM份额;15%用于欧洲、东南亚市场本地化;10%用于战略并购;10%用于营运资金。港交所已于8月20日在官网挂出斑马智行申请版本,按照港股惯例,最快可于11月启动聆讯,若顺利通过,12月可完成挂牌。斑马智行这次分拆上市,是阿里巴巴推进“1+6+N”组织变革里的关键一步。回溯到2023年3月,阿里就启动了这场重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核心之一就是不断剥离非核心资产,让业务布局更聚焦。从2024年12月27日开始,斑马智行就不再算进阿里巴巴集团的合并报表了。不过分拆之后,阿里并不会完全放手,依然会持有斑马超过30%的股份,斑马也还是阿里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对象。对于这次分拆,阿里方面提到,这样做能更好地体现斑马自身的价值,让它的运营和财务情况更透明,投资者也能更清楚地判断斑马和阿里各自的业绩水平与发展潜力。另外,斑马主打的汽车系统解决方案本身有独特性,分拆后更容易吸引到专门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者,同时在客户、供应商,还有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面前,也能树立更独立的品牌形象。至于斑马这次IPO筹来的钱,计划主要用在三方面:加强研发投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以及拓展全球业务。但往长远看,智能座舱这条赛道虽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华为这些对手已经后来居上,而且车企自己研发相关系统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斑马分拆上市后能不能摆脱过去的依赖,找到一条能持续盈利的路子,现在还说不准。阿里巴巴的“造富运动”又一次启动,但投资者是否会为这家三年亏了26亿的“亲儿子”买单,还有待市场检验。#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