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非常对。市场竞争应该建立在公平、创新和提供真正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或者博取同情。
"“碰瓷”和“装可怜”是一种投机取巧、缺乏长远眼光的行为,它可能带来短暂的、虚假的“成功”,但最终会损害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说市场竞争不能靠“碰瓷”和“装可怜”?"
"“碰瓷”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行为依赖于制造冲突和争议,一旦被揭穿或失去关注,企业将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甚至法律风险。
"“装可怜”是欺骗性的:" 依靠博取同情来获取竞争优势,无法真正解决自身问题,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损害行业生态:" 这种行为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不可取的价值观:" “碰瓷”和“装可怜”违背了诚信、公平、创新等商业道德,不利于企业建立长期、健康的发展基础。
"真正的市场竞争应该依靠什么?"
"产品和服务质量:"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望。
"创新:"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引领市场潮流。
"品牌建设:" 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
"成本控制:"
相关阅读延伸:市场竞争不能靠“碰瓷”和装可怜
7月12日,京东与唯品会联合发表声明,共同抵制不正当竞争,称近期两家平台接到商家反映称,某电商平台利用市场垄断地位,以各种方式要求“独家”合作,并要求退出前者平台,否则将面临影响商家利益的处罚,矛头直指天猫。天猫随后对京东这种“碰瓷式竞争”发出四点声明予以反击,对这种混淆视听和误导公众的行为进行谴责。
在五光十色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竞争的方式,这种方式或者也更准确地说是套路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弱者”,同时将对手打扮成“强者”,然后以“弱者”的身份对“强者”进行公开指责,以期通过博取舆论对“弱者”的同情而携舆论以压制“强者”,逼迫“强者”低头让路。
这样的场景何其熟悉也!就在前几天,山东临沂发生了一起占用机动车道晨跑的老年“暴走团”被出租车冲撞的事件,舆论在同情伤亡老人遭遇的同时,也对“暴走团”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对此,涉事运动协会田秘书长认为“现在社会上整体对老年人不够宽容”——公众批评的是不遵守规则的人,田秘书长则强调公众是在批评老人,公众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不宽容,田秘书长则强调公众对老人不宽容,这实际上就是在“碰瓷”,通过碰老人的“瓷”而让自己在“老人”这个标签下获得保护,并让广大遵守规则的老人为个别不遵守规则的老人背“黑锅”。
同样的道理,通过对“强者”的指责,把自己打扮成“弱者”以博取舆论同情,同时通过公众对压制“弱者”的“强者”天然的厌恶感来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夺取“强者”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竞争方式可以称之为“碰瓷式竞争”。
可是,市场中真正的强者不是这么成长起来的,贬损别人可能损人于一时,却不能损人于一世,装可怜可以迷惑众人于一时,却不能迷惑众人于一世,竞争中的胜者最终还是要靠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来取胜。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不是通过相互指责而扩大各自市场份额的,肯德基与麦当劳也不是通过互相贬损而让自己生存发展的,在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一次次向智能手机领域的老大苹果公司发起挑战的征途上,也没有使用指责、贬损苹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价。这些品牌都清楚,贬损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而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自己的奋斗才更有动力,更有成就感,也更能激励自己通过不断的创新使自己变得强大,直到强大到足以与竞争对手并肩而立。
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而且是通过成就别人而成就自己,这才叫平台,如果只是一味地成就自己,并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还要贬损别人,这样的“平台”就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而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平台”最终也会伤害“平台”上的所有人。实际上,指责别人强迫商家“二选一”的京东,自己就一直饱受业界指责,强迫商家参与促销、后台强改商家价格、封锁商家后台等事情时有耳闻,而且“6﹒18”之后女装品牌七格格等因不满京东平台的强拉促销行为而宣布退出该平台的现象,以及哥弟、lily商务时装、初语、Artka阿卡复古服饰、颜域等品牌的抗议声明,更是进一步显现出了这种危险倾向。
一个商家向另一个商家的挑战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正是保持市场活力的不二法门。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在健康有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挑战者一定要通过贬损别人来成就自己,受损的就不仅是被挑战者,更是整体的市场环境,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