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的东西有很多种,你想问的是哪方面的东西呢?比如:
"商品:" 你是想问商场里卖什么商品?比如衣服、鞋子、食品、电子产品等等。
"设施:" 你是想问商场里有什么设施?比如电梯、洗手间、母婴室、ATM机等等。
"活动:" 你是想问商场里有什么活动?比如促销活动、表演、展览等等。
"服务:" 你是想问商场里有什么服务?比如餐饮服务、美容美发、儿童游乐等等。
请告诉我你具体想了解什么,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相关内容:
商场里的“新四大天王”:茶咖、烘焙、小火锅和面馆,到底谁在成就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放在今天的商场里,再合适不过了。曾几何时,一楼是LV、Gucci的天下,三楼是ZARA、&M的秀场。可现在呢?你一进商场,扑面而来的不是香奈儿5号的香水味,而是奶茶的甜香和面包的焦香。这背后,到底藏着一场怎样的商业大戏?

一场“换血”大戏:服装黯然退场,餐饮C位出道
还记得去年上海浦东嘉里城那个事儿吗?整整两层楼的H&M说拜就拜了,空出来的位置,没过多久就挂上了SHAKE SHACK的招牌。这事儿就像一个信号,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快时尚,这位曾经商场的“流量小生”,如今星光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餐饮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我们不妨称它们为“新四大天王”:**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
这可不是瞎说。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第二季度,高档商场里,新开的餐饮店占了三成,开关店比高达1.51,意思就是,每关一家店,就有一家半新店开张!这扩张速度,简直像坐上了火箭。
你去深圳那个老牌高端商场“中信城市广场”,现在改名叫“iN城市广场”了,进去看看?LV、卡地亚这些老面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蜜雪冰城、瑞幸、呷哺呷哺,活脱脱一个“美食城”。这变化,够不够亲民?够不够震撼?
“天王”为何偏爱商场?一场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卖个奶茶、下碗面吗?干嘛非得挤到租金昂贵的商场里?街边不香吗?
嘿,这你就不懂了。这背后,是品牌和商场一场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
先说说“天王”们的小心思。
对于茶咖、烘焙这些品牌来说,商场就是它们的“星光大道”。你想啊,一个新品牌,在街边开店,谁知道你是谁?但一开进市中心的大商场,立马身价倍增,感觉就是“我们不一样”。这叫什么?这叫“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商场的势,给自己贴金,提升品牌调性。上海那些新派面馆,比如王繁星面馆、阿大排档,为啥抢着进商场?不就是想告诉大家:“咱不只是苍蝇馆子,咱也是有品位、有格调的!”
而且,商场是品牌“跑马圈地”的最佳跳板。一个品牌想从一线城市开到十八线县城,最稳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复制粘贴”。商场的店铺都是标准化的,装修、管理、客流都差不多,品牌可以快速复制自己的成功模式,实现规模化。很多加盟品牌,甚至要求加盟商手里必须有商场的铺位资源,不然免谈。这效率,比在街上一个一个找铺子,快了不止一星半点。
再看看商场这边,为啥也乐得其见?
商场现在也愁啊!电商把服装、化妆品打得落花流水,顾客都上网买东西了,实体店成了“试衣间”。怎么办?总不能空着吧?
餐饮,尤其是“新四大天王”,就是商场的“救命稻草”。人总得吃饭喝水吧?这玩意儿电商可送不了热乎的。把餐饮搞活了,客流自然就来了。大家来喝杯奶茶,吃个小火锅,逛累了可能就顺便看个电影、买件衣服,这不就把整个商场的消费都带起来了吗?
更重要的是,这“四大天王”特别“听话”。茶咖、烘焙,主要靠机器,没有明火,安全又省心;小火锅、面馆,后厨不复杂,落地快。商场招商最怕什么?怕麻烦!这些品牌标准化高,能快速进场、快速开业,完美匹配了商场想“常换常新”、保持新鲜感的需求。
繁华背后:是“蜜糖”还是“砒霜”?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天作之合,一片欣欣向荣。但别急,繁华背后,暗流涌动。
对于商场来说,过度依赖餐饮,会不会让自己变成一个高级点的“美食广场”?当每个商场都是星巴克、喜茶、奈雪的茶,顾客凭什么来你家?同质化,正在成为商场新的“致命伤”。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商场的“黄金位置”,更像是一把“双刃剑”。高昂的租金、扣点,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杯奶茶的成本里,有多少是付给了商场?这笔账,最终还得消费者来买。价格高了,竞争力就弱了。
而且,商场的“网红”更新换代速度,比手机还快。今天大家排着队买你的面包,明天隔壁新来一家更会营销的,你可能就门可罗雀了。这种“速生速死”的游戏,考验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的耐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一旦跟不上节奏,就只能黯然离场,为下一个“天王”腾位置。
说到底,商场与“新四大天王”的这场热恋,是消费时代变迁的必然产物。当商品不再稀缺,当购买渠道无处不在,人们去商场,不再仅仅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体验生活”。
餐饮,恰好是体验经济的最佳载体。它满足的不仅是味蕾,更是社交、休闲、情感的需求。
然而,这场博弈的终局,绝不仅仅是“谁取代谁”那么简单。未来,商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房东”变成“生活场景的策展人”,用独特的文化和体验,留住顾客的脚步。而餐饮品牌们,则要思考如何从“流量玩家”变成“价值创造者”,用过硬的产品和品牌文化,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毕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这场热闹的商业大戏里,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懂得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依靠地段和噱头的玩家。这场关于“体验”的终极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