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标题很有力,直指当前商标注册和使用中一个比较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心机商标”确实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或不满。下面我围绕这个主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探讨“心机商标”现象及其影响,并呼吁更诚信的商标使用。
---
"河声丨别让“心机商标”跟消费者耍心眼"
商标,是企业身份的象征,是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眼睛”。一个响亮、独特的商标,能提升品牌价值,赢得消费者信任。然而,在商标注册和使用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心机商标”悄然出现,它们并非以诚相待,而是利用语言的歧义、拆解、谐音,甚至模仿,试图“耍弄”消费者的心智,打擦边球,这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所谓“心机商标”,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 "利用汉字拆解与谐音:" 将一个普通词语拆开,嵌入品牌名称,利用谐音制造联想。例如,用“优购”谐音“友久”,暗示产品优质且长久;用“爱X”谐音“爱新”,注册化妆品品牌。这种做法有时能巧妙避开了直接侵权,但极易让消费者产生混淆或误读。
2. "模仿著名商标的构成或读音:" 不直接照搬文字或图形,
相关内容:
“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并不是功效上能够“三分钟去除头皮屑”,而是人家洗发水的牌子、商标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名字,叫“心机商标”“心机牌子”。可以说如此商家真有心机。只不过是,这样的心机是动了歪心思的,故意玩文字游戏,让消费者上当之后还有苦难言。
在当今市场环境中,部分商家为追逐利益,在商标设计上玩起“文字游戏”,由此诞生的“心机商标”问题日益凸显,对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和整治。
“心机商标”的欺骗性不容小觑。一位消费者表示,他买过“树上熟”的水果,以为树上熟了才摘下来卖的,结果只是商标叫“树上熟”,买回来发现还有些“生”。法治日报的调查显示,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牌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安踏断码”“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实际上,“土” 鸡蛋并无国家标准,而“0添加”正在被新国标禁止标注,“120W”充电器实际只有12W功率。这些案例表明,“心机商标”已成为商家欺骗消费者的惯用手段。
“心机商标”带来的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假商机。商家或许能在短期内凭借误导性商标吸引消费者购买,增加销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虚假宣传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品与商标宣传不符,便会对品牌乃至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印象,不再轻易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长此以往,市场环境恶化,真正诚信经营的企业也会受到牵连,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心机商标”无法赢得消费者的真心认可和持续支持,只能营造出一时的虚假繁荣。
面对“心机商标”肆虐,监管需“用心查处”。“心机商标”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必须依靠严格的监管来遏制。监管部门的“用心”体现在制定完善且明确的法规标准上,清晰界定什么是正常的商标宣传,何种行为属于玩“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对于违规使用“心机商标”的商家,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强大威慑力。
“心机商标”是市场健康发展的祸害。别让“心机商标”跟消费者耍心眼,“心机商标”的坏心眼都有人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