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某些运动品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的显著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假货比真货多”的现象:"
"品牌影响力与市场需求:" 曾经像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等顶级运动品牌,因其强大的品牌力、创新设计和明星代言,吸引了大量忠实消费者,同时也成为了制假售假者的高度关注的对象。在某些市场或特定产品线上,假货的流通量确实可能很大,甚至让消费者产生“真假难辨”的感觉。
"品牌扩展与定位模糊:" 一些运动品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推出了更多副线、联名款或价格更亲民的系列。这些产品有时设计上与主品牌相似,容易成为假货的模仿对象。同时,部分副线或曾经的高端线,随着品牌整体策略调整或产品迭代,其价值感下降,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间接减少了真货的市场需求。
"电商与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平台为假货提供了便捷的流通渠道。虽然各大品牌和平台都在努力打假,但假货卖家不断变换手法,使得治理难度很大。
2. "“如今烂大街又掉价”:"
"市场普及化:" 曾经是“潮牌”或代表高品味的运动品牌,如今其核心款、经典款
相关内容:
花一样的钱还要被割,国产鞋到底能不能穿得住?

8月底刚交卷的半年报一出,安踏、李宁、特步集体上热搜,一句话——赚钱的在涨,叫衰的也在涨,看不懂的只剩钱包在瘦。

到底谁在交智商税,谁又在真升级?
我把三家账簿直接拆给大伙儿。
安踏最像中年土豪亲戚,赚钱一骑绝尘。
半年干到385亿,净利润70个小目标,门店却在偷偷关门。
不是卖不动,是人家现在开始挑地段——奥莱、一二层黄金铺面,一家顶过去三家用,房租省下来的钱全砸进多品牌。

FILA继续稳,迪桑特偷偷翻倍,连户外线Kolon都开始赚钱。
所以别骂贵,人拿你交的智商税去海外捞市场了。
李宁像考试偏科的学霸,148亿体量不算猛,但奥委会大旗一扛,国家队全员上脚,专业形象瞬间拉满。
可赚钱靠的不是卖鞋,是卖身份。
一双碳板跑鞋1299,跑不快,但能告诉你朋友“我支持国货”。

年轻人图个认同,中年人花钱买情怀,谁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只是毛利率飙得有点狠,门店越关越多,再涨就只能去线上抢折扣款了。
特步最像隔壁拼命考大学的高中生,一年砸6亿做研发,半年卖出68亿,净利润翻21%。
跑鞋做成轻量碳板天花板,160X直接干进破三俱乐部,穿脚上真香。
可学生党还是认性价比,299的休闲板鞋一样大卖,靠的就是“比耐克的便宜一半,还能跑得更快”。

只是渠道太碎,收回代理自己干,一边骂库存炸锅,一边还得给加盟商安抚情绪,像极了熬到高三的自己。
三家都踩过同一个坑:猛开店那年,全国跑商场就是运动品牌的海洋。
现在潮水退了,才发现好铺面才是印钞机,差铺面直接吃房租。
于是同时调头:开大店、关小店、下沉三四五线割尾货。
谁都明白——再让租金吃掉五个点利润,明年财报脸就挂不住。

真正的转折点藏在细节里:特步一双鞋底三层发泡,李宁一件外套四重透气,安踏一件滑雪服直接对标始祖鸟。
过去我们买国产是同情分,现在是真香分。
国际大牌标价1500,国产敢标1299,但鞋底科技、布面工艺不再差半毫米,省下来的几百块就成了“爱国税”变“技术税”。
于是朋友圈晒鞋从“便宜”变“硬核”,这波面子和里子同时赢了。
说到底,国产鞋卷到现在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把便宜做到极致,一条是把功能做到溢出。
想两头吃的品牌,下半年还得掉层皮。
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敢把每一分钱砸进鞋底、面料和用户爽点的那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