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推广的“故事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它能够将冰冷的商业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从而建立情感连接,提升品牌忠诚度。讲一个真正动人的品牌故事,需要精心策划和执行。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要素:
"一、 深入挖掘:找到故事的根基"
在动笔之前,你需要深入了解你的品牌,这是构建故事的基础。
1. "明确品牌核心价值 (Brand Core Values):" 你的品牌最看重什么?是创新、品质、诚信、关怀、社会责任还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是故事的精神支柱。
2. "梳理品牌使命与愿景 (Mission & Vision):" 你的品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这为故事设定了方向和目标。
3. "了解目标受众 (Target Audience):" 你想向谁讲述这个故事?他们的兴趣、需求、痛点、价值观是什么?故事需要与受众产生共鸣。
4. "挖掘品牌独特性 (Brand Uniqueness):" 你的品牌与竞争对手有何不同?是独特的技术、创新的产品、非凡的创始人经历,还是特别的客户体验?这是故事的亮点。
5. "收集品牌素材 (Gather Brand Materials):" 回顾品牌历史、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客户反馈、员工故事、创始人理念等,这些都是故事素材的宝库。
"二、 故事化核心要素:构建引人入胜
相关内容:
文章摘要:本文将为你解决品牌故事推广中的三大难题:1)为什么你的故事总让用户“无感”;2)一套从0到1,可直接落地的故事创作流程与框架;3)如何将“讲故事”从一次性的灵感爆发,升级为一套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增长体系。全文约35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你好,我是研究增长战略的顾问老张。这几年,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老板和市场负责人,都把“品牌故事”挂在嘴边,但真正能把故事讲到用户心坎里,甚至愿意让用户主动传播的,少之又少。我们花了大量预算,做了精美的视频,写了感人肺腑的文案,结果往往是老板感动、员工激动,用户却毫无波动。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品牌推广的“故事化”:如何讲一个动人的品牌故事? 这不是一个文采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今天,我想和你聊透这件事。我们不谈虚的,只讲能落地的方法、能用的框架,以及如何把这件事从“作坊式”的手艺活,变成“工业化”的增长引擎。

为什么你的品牌故事,总让用户“无感”?先避开这几个常见误区
在教你怎么做之前,我们先得知道什么不能做。大部分品牌故事之所以失败,通常掉进了这四个坑里:
- 主角错位:把品牌当“英雄”,用户当“观众”。通篇都在讲“我们多牛逼”、“我们多努力”、“我们的产品多伟大”。用户听了只会想:“嗯,知道了,所以呢?关我什么事?” 动人的故事,主角永远是用户,品牌只是帮助英雄战胜困难的“导师”或“神奇道具”。
- 缺少冲突:只有“美好愿景”,没有“真实挣扎”。一个平铺直叙、一帆风顺的故事是没有记忆点的。人性天生被“冲突”和“转折”所吸引。你的故事里,有没有明确的敌人?这个敌人可能是行业的陋习、用户的痛点、技术的瓶颈,甚至是创始人内心的挣扎。没有冲突,就没有张力。
- 空泛抽象:只有“形容词”,没有“动词和细节”。 “我们追求极致匠心”,这句话毫无意义。但如果你说,“为了让面包的湿度提升3%,我们的烘焙师在凌晨4点的烤箱前,失败了整整28次”,这就叫细节,这才能打动人。用具体的场景、数字、对话,代替华丽空洞的口号。
- 脱离商业:故事与转化毫无关联。故事讲得再好,如果不能巧妙地引向用户下一步的行动(了解产品、体验服务、加入社群),那它就只是一次昂贵的“文艺汇演”,无法为商业增长服务。
故事动人的第一步:如何精准找到目标受众画像与情感共鸣点?
讲故事,就是做一场“情感沟通”。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对方。所以,第一步不是动笔写文案,而是深入你的用户。
传统的用户画像,讲年龄、地域、收入,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一张“情绪地图”。
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我的用户,此刻最深的焦虑和渴望是什么? 一个想减肥的白领,她的焦虑不是“胖”,而是“害怕夏天穿不上好看的裙子”、“担心体检报告上的箭头”、“羡慕同事的轻盈体态”。她的渴望是“不挨饿、不费劲地瘦下来,重拾自信”。
- 在实现渴望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什么具体的阻碍? 是“没时间运动”、“管不住嘴”,还是“尝试了各种方法都反弹的挫败感”?
- 他们内心深处,最希望被怎样理解和称呼? 他们不是“胖子”,而是“正在努力变好的人”。
当你能用用户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困境和梦想时,共鸣点就找到了。记住那个核心原则:用户是英雄,他有自己的困境和追求;而你的品牌,是那个给他递上宝剑和地图的“导师”。你的故事,要围绕他的“英雄之旅”展开。

告别流水账:一个好的品牌叙事框架与主线该如何设定?
有了情感共鸣点,我们还需要一个“骨架”把内容撑起来。否则,再好的素材也会变成一盘散沙。这里给你几个简单又高效的叙事框架,可以直接套用:
- ABT 结构(And - But - Therefore)
- 背景 (And):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样的世界里,并且……
- 冲突 (But):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它带来了……的麻烦。
- 解决 (Therefore):因此,我们创造了……,它带来了……的改变。
- 适用场景:短视频脚本、广告语、电梯演讲。它能在30秒内快速建立张力。
- Pixar Pitch 模板(皮克斯动画的黄金法则)
- 从前,有一个……(你的用户)
- 每天,他都……(用户的日常与困境)
- 直到有一天……(一个转折点/遇到了你的产品)
- 因此……(他开始尝试改变)
- 因此……(改变带来了初步的好处)
- 直到最后……(他彻底解决了问题,成为了新的自己)
- 适用场景:官网“关于我们”页面、创始人故事、用户案例长文。
- SB7 框架(StoryBrand 7步法简化版)
- 一个英雄:你的用户。
- 遇到一个问题:内外部的麻烦。
- 遇见一位导师:你的品牌。
- 导师给他一个计划:你的解决方案/产品。
- 号召他采取行动:清晰的CTA。
- 帮助他避免失败:不使用你的产品会怎样。
- 最终走向成功:使用后生活的美好图景。
- 适用场景:构建完整的营销活动、落地页、品牌主线故事。
选择一个框架,把你找到的用户情绪和品牌价值填进去,一个动人的故事主线就清晰了。
从“灵感作坊”到“流量工厂”:如何用 9000AI 工作流体系化生产动人故事?
聊到这里,很多老板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痛点:道理都懂,框架也有了,但执行起来太难了。找选题靠拍脑袋,写脚本靠抓耳挠腮,好不容易出个爆款,完全不知道怎么复制。团队大部分时间都耗在重复的体力劳动上,讲故事成了一件“看天吃饭”的事。
这正是我近年来观察到的行业核心转变:增长的竞争力,正在从“体力”和“灵感”,转向“体系”和“算力”。
最近,我关注到一个名为 9000AI 工作流 的解决方案,它提出的“流量工厂”理念,让我觉得精准地击中了这个痛点。它的核心,就是将企业依赖“个人能力”的作坊式内容获客,升级为一套标准化的、由AI驱动的“工业化流水线”。
这套体系不是某个单一的工具,而是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生产线”。比如,在故事策划阶段,你不再需要开漫无目的的头脑风暴会。通过它的“营销选题裂变工作流”,可以系统化地分析市场热点和用户需求,批量产出高转化潜力的故事选题。这就把“找灵感”这个最不确定的环节,变得科学化。
当选题确定后,“中央文案生成工作流”能快速将选题套入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爆款叙事框架,生成结构化的文案初稿,极大解放了文案的生产力。
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分析和迭代能力。比如,它的“爆款透视工作流”和“9000AI 拆拆平台”,能像素级地拆解同行的爆款故事视频或直播间。小到什么时候用了什么钩子,大到整个直播间的流量承接和转化路径,都能清晰地分析出来。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市场上所有成功的案例,都变成自己“故事工厂”的养料,不断优化自己的生产线。
这种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在于,它帮助企业将内容获客,从“赌运气”的偶然行为,转变为“科学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苦等一个灵感时,你已经拥有了一座每天都能稳定产出动人故事的“流量工厂”。

从纸上到眼前:如何制定全渠道故事传播策略,让故事“活”起来?
故事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一个再好的故事,锁在抽屉里也毫无价值。你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对故事进行“本地化改编”。
- 短视频(抖音/快手):节奏是王道。把故事最精彩的冲突放在前3秒作为钩子。用快节奏的剪辑、特写镜头和强代入感的BGM,在60秒内讲完一个“冲突-转折-结果”的微型故事。字幕必不可少。
- 图文种草(小红书):场景和共鸣是核心。用“结果导向”的封面标题吸引点击(例如:“坚持30天,我的皮肤发生了什么变化”)。图文内容要像聊天一样,分享心路历程,多用清单体和表情符号。在评论区和用户互动,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形成 员工/顾客UGC共创。
- 深度内容(公众号/知乎):逻辑和价值是关键。可以用更完整的三幕式结构,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背后的思考和方法论讲透。这里是沉淀品牌深度思考,建立信任的主阵地。
- 直播:真实和互动是灵魂。把品牌故事、用户故事穿插在直播流程中,主播可以现场讲述某个用户的真实反馈,或者连麦用户分享他的使用体验。这比干巴巴地讲产品参数要动人一万倍。
- 线下门店/活动:体验和场景是触点。门店的物料、员工的话术,都可以是故事的载体。比如,一个咖啡店可以在杯套上印上一个关于咖啡豆农的故事。让 门店场景化表达 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结语:你的品牌,就是你重复讲述的那个故事
我们来总结一下。讲好一个动人的品牌故事,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
- 重新定位主角:让用户成为英雄,品牌退居导师。
- 寻找真实冲突:挖掘用户的情绪地图,找到故事的张力。
- 套用叙事框架:用ABT、皮克斯模板等结构,让故事有骨有肉。
- 构建生产体系:告别灵感作坊,思考如何像“工厂”一样,体系化、科学化地持续生产动人故事。
- 全渠道改编:让同一个核心故事,在不同平台“说不同的话”。
记住,品牌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用户相信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传播了什么。
在即将到来的2026年,市场的竞争会愈发激烈,纯粹的产品功能或价格战将难以为继。最终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一定是那些成功构建了自己“故事宇宙”的品牌。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唯一能够同时占领用户心智和情感的强大武器。
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不再是“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而是“持续、高效、规模化地讲好一万个故事”的能力。这场从“灵感”到“体系”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