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惊现199元“奢侈品大衣”,揭秘制假团伙“一条龙”产销黑幕

这个情况非常严重,涉及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并且是以直播带货这种"网络平台"为媒介,性质恶劣,危害极大。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 "价格极低是假货的显著特征":奢侈品牌的大衣价格通常很高,其正品或高仿品的价格绝不会仅仅是199元。这个价格远低于成本价,是典型的假货定价策略,目的是吸引贪图便宜、缺乏辨别能力的消费者。 2. "“一条龙”意味着完整犯罪链条":这表明了制假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他们涵盖了从"设计模仿、原料采购(可能是劣质材料)、生产制造(在隐蔽地点、缺乏资质的工厂)、包装运输到线上销售(利用直播间、短视频等平台)"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犯罪产业。 3. "直播间成为重要销售渠道":利用直播带货销售假货,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主播可能通过虚假宣传、营造“限时抢购”、“内部价”等氛围,诱导消费者下单。直播间互动性强,更容易营造虚假的信任感。 4. "法律后果严重": "对于制假团伙":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销售

相关内容:

“奢侈品大衣”直播间画面

专柜售价万元的奢侈品牌大衣,直播间里竟只要199元,不仅款式齐全还号称独家渠道价格;租用农宅开“大牌代工厂”,一件品牌羽绒服加工费仅收一百块。1月22日,上海青浦警方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披露连续破获两起假冒注册商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

2024年11月,上海青浦公安经侦支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短视频平台有人通过直播形式销售“奢侈品大衣”,原价上万元的大衣只售几百元。经品牌权利人鉴定,该网店所售服饰均为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侦查员遂展开深入调查。

11月15日,经侦支队会同属地派出所开展抓捕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徐某等9人,当场查获成品服饰6000余件,相关布料20余卷。

“徐某原本在当地从事纱线生意,因觉得生产纱线利润低,便想到假冒高端品牌成衣,通过自己生产、自己直播销售的方式来牟利。”办案民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2023年2月起,徐某在自建工厂的三楼设立集仓储与网络直播销售于一体的产销窝点,雇佣吴某等4人分别担任客服、打包发货等职务。通过从别处购入普通布料,印花后由宋某等2人根据正品服饰进行初步裁剪,发给合作方进行加工成成品服饰。为逃避品牌方追究,所有服饰均未打上“奢侈品牌”的领标。张某等2人则作为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形式销售上述假冒服饰。截至案发,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青浦公安分局经侦支队通过梳理在侦案件发现相关线索显示,外省市有人在经营代加工厂,专门代加工“知名国际品牌羽绒服”。经品牌权利人鉴定,该代加工厂生产的服饰均为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并未获得该名牌的加工授权。

12月,经侦支队会同属地派出所开展抓捕行动,一举捣毁了该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叶某等12人,当场查获羽绒服成衣500余件,品牌吊牌、水洗牌等配件若干,经权利人确认均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2021年6月,叶某夫妇在外省市租用了一处农村自建房开设私人作坊,一开始只加工自己的品牌服饰,后叶某发现市场上的某国际品牌羽绒服销量很好,便通过朋友牵线认识了专门销售假冒知名品牌羽绒服的销售商,双方约定由叶某根据对方需求及提供的原材料代加工为成品羽绒服,每件成衣根据工艺难度收取100元左右的加工费。

2023年起,叶某夫妇招聘邓某等10人担任车工、扣子工、后道加工等职责,邓某等10人在明知自己加工的服饰系假冒国际品牌的情况下,仍帮助叶某夫妇生产衣服。截至案发,已生产假冒国际品牌羽绒服1000余件。

目前,徐某、叶某等19人因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已被青浦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张某等2人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已被青浦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利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