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主题,体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草原创业青年让牧野生活乘上‘互联网+’快车”:
"核心概念:"
“互联网+”不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赋能工具。对于草原上的创业青年来说,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连接消费者,并改善牧民的生活方式。
"主要体现:"
1. "智慧养殖与生产管理:"
"数据化牧场:" 利用传感器、物联网(IoT)设备监测牲畜健康状况(体温、活动量)、草场资源(湿度、植被覆盖)、环境数据(气象、水质),实现精准饲喂、科学放牧和资源高效利用。
"自动化设备:" 应用自动化挤奶设备、牧草收割与加工设备、自动化饲喂系统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2. "品牌化与产品升级:"
"打造特色品牌:" 青年创业者挖掘草原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互联网进行品牌策划和故事营销,提升产品辨识度和价值感(如有机羊肉、膘油、风干肉、奶茶、奶酪等)。
"产品溯源体系:" 建立二维码或NFC标签,让消费者可以轻松查询产品从牧场到餐桌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7日电(记者恩浩)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年轻创业者们正在用互联网重新塑造传统草原生活。他们通过经营精品民宿、运营自媒体账号,让草原文旅产业焕发新生机。

“我要让草原旅游走向精品化。”绿水营地经营人李双站在他的帐篷民宿前,自信地向记者介绍。5年前,他返乡创业,将传统家庭牧场转型为高端民宿营地。
“每一顶帐篷都是国际一线品牌,每年更换一次,仅此一项年投入就达25万元。但这是值得的,我要树立乌兰毛都草原旅游的口碑。”李双说。

科右前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过去,游客多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随着旅游市场升级,草原民宿产业快速崛起——从经营传统蒙古包住宿起步,逐步改造升级,在保留草原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加现代化设施。
“我们不仅提供住宿,更是一种草原生活方式的体验。”李双告诉记者,游客在营地可以体验挤牛奶、做奶酪、骑马射箭等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活。

5年来,绿水营地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收入超过500万元。尽管每年只有3个半月的营业时间,但借助互联网宣传,李双的民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刚开始真的很难,知道我们草原的人太少了。”李双说,转变始于2022年,他开始尝试在社交平台上推广自己的民宿。李双研究平台特性后,围绕“自然疗愈”“亲子互动”与“轻奢露营”等主题设计内容。
李双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刚刚拍摄的草原晨雾、星空帐篷等照片。“每张图片都要精心构图和调色,展现草原最美的一面。受众偏爱真实体验分享,所以我坚持原创精美图片+真实感受文案+实用攻略的结合。”
现在,李双的新媒体账号每月能带来近200个订单,占总客源的70%以上。“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我们的草原旅游产品直接触达全国消费者。”
在科右前旗,像李双这样懂经营、会推广的新一代草原创业者正不断涌现。距绿水营地不远处的草原上,牧民春喜正在手机镜头前展示他家的牧场和羊群。“家人们看,这些都是纯天然的草地羊。”
春喜从小跟父母一起经营6000多亩的牧场,养殖1000多头(只)牛羊。2021年,春喜开始制作短视频、搞直播。2023年他开始尝试通过网络销售自家养殖的牛羊,至今已通过网络直播卖出500多只羊,每只羊比以往多赚200至300元,仅此一项就增收超过10万元。“以前我们只知道把羊卖给冷库,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通过直播,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羊的生长环境和质量,愿意出更高价格购买。”春喜笑着说。
今年,春喜还尝试经营民宿,提供餐饮和骑马射箭体验,试营业期间就接待了100多名游客,收入约3万元。“明年我计划扩大规模,让更多游客体验到真正的草原生活。”

“科右前旗依托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培育了一批懂经营、会推广的新一代草原创业者。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科右前旗文旅局副局长蔡晓艳说,截至目前,科右前旗共有草原特色民宿56家。
蔡晓艳表示,未来,科右前旗将着力打造草原民宿集群,深化“文旅+互联网”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更多本土网红,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草原文化IP,推动文旅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