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版图:北上广深第一梯队,占全国四分之一”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商标注册和分布的观察或数据点。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1. "核心概念:"
"商标版图 (Trademark Map):" 指的是商标在中国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通常通过商标注册数据来反映。
"第一梯队 (First Tier):" 在这里特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
"占全国四分之一 (Account for one-fourth of the country):" 指的是这四个城市的商标注册量(或其他相关指标,如商标申请量、有效商标数量等)占据了全国总量的25%。
2. "含义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在中国商标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它反映了这些城市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创新高地和商业枢纽的吸引力。大量的企业(包括国内外企业)选择在这些地方注册商标,以保护其品牌、进入市场或进行区域扩张。
“商标版图”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头部效应明显。
3. "可能的数据来源或衡量指标:"
"商标申请量/注册量:" 这是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即这四个城市的商标申请或注册数量占全国
相关内容:
商标,在信息时代随处可见,指商标是用以识别和区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
在我国,注册之后的商标(注册商标),指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商标,注册成功之后,受法律保护。
2025年前二季度,我国注册商标分布在哪些省份、哪些城市,是否是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注册商标数量越多呢?
这一篇,我们绘制一张包含省份、城市的treemap可视化图表,展示2025年前二季度我国注册商标在省份、城市的分布情况。

某种程度上讲,注册商标数量的多少,折射出各地商业活力、产业特色与创新能力的差异。
广东在这张地图上占据着绝对C位——全省以19.3%的占比遥遥领先,几乎占据全国商标有效注册量的五分之一。
这一数字背后,是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前沿阵地的深厚积累,也是其完善的产业链条与活跃市场主体的直接体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5.48%)与深圳(6.37%)两大核心城市的强势表现,不仅支撑起广东的领先地位,更凸显出珠三角城市群在品牌建设与商业创新方面的集群优势。
紧随其后的是北京(7.1%)和上海(6.1%)。作为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这两座城市的商标聚集效应十分显著。
北京凭借总部经济与科技创新优势,上海依托金融中心与国际化平台,吸引了大量企业进行商标布局,形成了独特的高价值商标生态圈。
浙江(9.5%)和江苏(6.9%)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浙江的商标注册量已超越京沪,跃居全国第二,温州、杭州、金华等城市贡献突出,反映出民营经济的蓬勃生机与品牌意识的普遍觉醒。
江苏则凭借苏州、南京等城市的稳健表现,展现出实体经济与品牌建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山东、四川、河北等省份以3%-6%的占比组成第二梯队,这些省份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多元,商标注册活动保持稳定增长。
而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占比相对较小,如青海、宁夏等省份,商标注册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但也显示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城市维度观察,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东莞、佛山、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也表现出强劲势头。
这些城市依托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商标聚集区——或是制造业品牌,或是消费类品牌,反映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尝试。
纵观这幅商标分布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重合的轨迹:商标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呈明显正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