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标题“新华走笔丨‘未来之城’的乡愁树”创作的文章:
---
"新华走笔丨“未来之城”的乡愁树"
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取代了青砖灰瓦的旧宅,当流光溢彩的屏幕占据了曾经仰望星空的夜空,“未来之城”的轮廓在科技的辉映下日益清晰。它高速、便捷、智能,象征着人类对效率与完美的极致追求。然而,在这片象征着进步与未来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意象,如同不经意间撕裂的时空缝隙,温柔地提醒着我们根在何处,心向何方。而在“未来之城”的某个角落,一棵看似平凡的老树,便常常扮演着这样“乡愁树”的角色。
这棵树,或许生长在新建的高楼旁,它的枝桠努力伸展,试图拥抱那冰冷的水泥幕墙,却又固执地回望着一方被遗忘的庭院。它的树干布满沧桑的刻痕,那是风雨岁月的勋章,也是时光流逝的印记。它的叶子,在智能调节的温湿度中或许显得有些迟疑,它们习惯了在乡间的小路上沙沙作响,习惯了在夏夜为人们撑起一片浓密的清凉。
“乡愁树”,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美学。它是“乡愁”的载体,却往往扎根于“未来之城”。它不是刻意为之的
相关内容:
在雄安新区沿着新开通的通淀路驱车向南,穿过南河桥,公路西侧绿化带里一棵枝繁叶茂的高大国槐扑面而来,与旁边新栽的小树形成鲜明对比。树上挂着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制作的牌子:“爱护古树,珍爱绿色遗产,留住古树,传承文明。”
它居然还在!两年前的冬天,我和同事曾经穿越坑坑洼洼的工地来找过这棵古树,并合影留念。两年里,我一直担心在这寸土寸金的启动区,因为大规模建设需要,这棵古树会被移走。幸好,它留下来了。

两年前拍摄的古槐。张涛摄
这棵古槐所在的地方,原先是安新县大王镇小王营村李秋河家的宅院。我找到了李秋河,他说:“这棵古槐有上百年历史了,以前家里人经常在树下休息。2019年,征迁前,我们一家老老少少,在古槐树前合影留念。对我们而言,老村庄拆迁了,但看到这棵树,还能找到儿时的记忆。”

李秋河一家在古树前合影。
过去的小王营村,如今已成为雄安新区启动区总部商务区的一部分。在这棵古槐东边不远处,中国华能、中国中化即将搬迁入驻。
小王营村的村民们,已陆续搬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5个社区。在李秋河家的新房里,挂着当年在古槐前拍摄的全家福。李秋河说,这棵古槐以照片的形式依然与家人相伴,每天都能看到。
李秋河空闲的时候,就骑上自行车,去给这棵古树浇浇水、除除草。他说,那棵树就和他的家人一样,只是人有腿能走,树走不了。带不走,留下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雄安新区是一座正在建设的“未来之城”,这里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注重守护历史文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新城市能“记得住乡愁”。
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雄安新区将承载着当地百姓记忆的乡愁遗存登记造册,其中物质类乡愁保护点2600多项。
我从启动区管委会了解到,这片正在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可不止这一棵乡愁树。为给乡亲们留住乡愁,施工单位对古树可是下足了功夫,就像对待孩子一般呵护有加,根据树的位置调整施工图,专门制定施工方案。

如今的古树。张涛摄
保护乡愁树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大爱。百姓记住了乡愁就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了历史变迁。
我仿佛见证了一场对话——
树主人说:“我们从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迈进楼房林立的城市,再奔向憧憬里的未来,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一段路成了形形色色奋斗故事上演的舞台。”
古槐树说:“我要当这片土地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再活它几百年,见证人们憧憬的未来成为现实。”(作者:张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