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品牌 中国制造”这个说法,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1. "迪士尼品牌本身并非“中国制造”:"
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娱乐公司。它的品牌、故事、知识产权、核心创意和决策中心都在美国。
所以,迪士尼这个品牌本身,其所有权、文化和核心价值并非源自中国,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中国制造”。
2. "迪士尼产品(商品)大量是“中国制造”:"
这一点是准确的。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迪士尼的许多商品,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授权商品,如:
"迪士尼乐园和主题公园的纪念品:" 玩偶、服装、文具、玩具、徽章等。
"迪士尼商店销售的授权商品:" 图书、影视周边、服装、家居用品等。
"迪士尼官方线上商店销售的许多商品。"
"部分迪士尼衍生品的制造环节在中国进行。"
这些商品通常会在产品标签上注明“Made in China”或“中国制造”。这是因为在中国生产具有成本优势,且能够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总结来说:"
"品牌归属:" 迪士尼品牌是美国的,不是中国的。
"商品制造:" 迪士尼在中国销售的许多商品,以及部分全球销售的衍生品
相关内容: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模糊化的作品。(网络图)
本周影评
迪士尼自然电影系列之一的《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 in China),掀起了“这算不算是一出纪录片”的小争议。其实连委制导演陆川都否定他拍的是纪录片。原来,电影的创作流程是先有剧本、剧情,然后派出摄影师,耗时一年半,到中国各地猎取影片“主打”的五种野生动物共350小时的珍贵片段,最后送到陆川的剪辑桌上,经筛选后再重新排列组合,“还原”了剧本,剪出76分钟的电影。也就是说,影像素材是纪录性质的,但叙事则完全是人工,甚至是半杜撰的。
电影,包括纪录片的关键本质之一就是剪接。镜头的取舍、排列、节奏,全由导演和剪接师掌控,可用以渲染或甚至扭曲真相——好听一点的说法,是电影作者对所拍摄的事件所赋予的一种个人诠释、意义,或甚至用它来“文以载道”,传达特定的价值信息。
透过组织谎言来趋近真实
曾有纪录片导演说:“我们所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谎言。我们透过组织谎言,来趋近真实。”这话指的是每呈现一个镜头,会把观众框在摄影镜头内的事件,但景框外发生(可能会影响到景框内的事件的)什么事,观众看不到──观众怎么都不可能看到完整的真相。而我在看了《我》片后,还想补上一句话:“每一组剪接出来的片段(哪怕镜头本身是纪实的),也都是一个谎言(或“虚构剧情”)。电影作者透过编织谎言,来提供一种观点、视角(未必是趋近真实!)。”
《我》就是这样一部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模糊化的作品。影片以湖北神农架的金丝猴“淘淘”及其家族,四川的熊猫母女“丫丫”和“美美”,雪域高原的雪豹“达娃”和两只儿子,横跨“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时间轴,进行平行叙事。对,淘淘、丫丫、美美、达娃和它们的家人,都是“角色”,虽然这群“动物演员”并没有读剧本,只是照常过日子而被“迪士尼狗仔队”偷拍。另外,作为串场作用的另两种动物——丹顶鹤群和藏羚羊群,只是作为有隐喻目的的客串演出(可解为分别象征生死循环和雌雄繁衍──串连起家庭、亲情主题的两个关键概念)。
在这当中,小金丝猴淘淘的故事是叛逆少年的成长历练;母雪豹达娃则是母爱爆棚,对孩子的彻底奉献;丫丫和美美那一段则综合两者,亲恩似海和长大独立,既交融而又矛盾的概念。一看就知道,迪士尼就算拍这种“类纪录片”,还是迪士尼的亲家庭套路,用人类的观点来诠释动物界的生态;虽有一些个别动物现实中的生活习性作为创作素材以提升真实感,但又明显刻意地营造笑中带泪的戏剧张力。
尽信(电)影,不如无影
例如有一幕戏(对,是戏)是淘淘在苍鹰突袭猎捕淘淘的妹妹时跃起救妹,一些聪明的观众瞧出来,可能根本没有(或没拍到)苍鹰抓小猴那回事——淘淘的纵身一跳在现实中可能跟救妹无关,而苍鹰跟群猴没有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另外,有几场丫丫无限怜爱又担心地盯着美美学爬树的戏,连制作团队也承认了,树下的丫丫和树上的美美的画面,是在不同时候拍摄,再拼贴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母女俩在“同场演出”似的。甚至当中有“一只角色”在影片最后被安排死亡,可在现实中它仍好好地活着。
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观影心态正确(这不是纪录片而是剧情片;“尽信(电)影,不如无影”),这样的电影,合府统请,让孩子投入一次暮鼓晨钟的自然学习之旅,领略而拥抱家庭价值观,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