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思路”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通常指的是那些被成功企业(比如肯德基、麦当劳)验证过的、能够有效吸引顾客、提升销售额的商业策略或营销模式。这些思路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而是基于对消费者心理、市场规律和运营效率的深刻理解。
肯德基和麦当劳作为全球快餐行业的巨头,它们成功的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普通人学习和借鉴的“赚钱思路”,这些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化与规模化 (Standardization & Scalability):"
"揭秘:" 它们有一套极其严格、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从食材采购、加工、烹饪到服务、清洁,都力求一致。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复制门店,实现规模化扩张。
"平民应用:" 普通人做事情,尤其是想扩大业务或建立团队时,也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比如,如果你开网店或做咨询服务,把服务流程、沟通话术、售后处理等都标准化,就能更容易地培训新人或实现远程协作。
2. "产品差异化与组合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 Combination):"
"揭秘:" 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都是快餐,但通过汉堡、炸鸡、薯条、饮料等不同品类的产品组合,以及不断推出新品(如季节限定、联名款),保持吸引力。它们还创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如麦当劳
相关内容:

前言
咱们逛街时常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看见麦当劳的招牌,没走几步往往能撞见肯德基星巴克的邻铺,常被喜茶、奈雪占据。
就连手机卖场里,OPPO和vivo的柜台也多是“隔岸相望”,更别说房产中介了,一条街上能连开三四家,甚至门对门营业。
不少人初看会觉得这是“故意内卷”,开店本就怕竞争,怎么还非得凑在一起?
但熟悉商业逻辑的人会明白,这并非商家盲目跟风,反而是经过精准计算的生存策略。

尤其对想创业开小店、或是想理解商业底层逻辑的人来说,弄透这套逻辑,能避开不少“想当然”的坑。
现实中,很多小餐饮店老板总想着“避开竞争”,把店开在人流稀疏的新小区,
结果连“让用户发现自己”都成了难题,往往撑不过半年就闭店。
其实反过来想,那些“冤家聚头”的地方,早已解决了生意的核心问题:人流在哪儿,如何让用户最容易找到你。
“冤家”聚头
在不少城市的老商业街,都能看到麦当劳与肯德基的“位移故事”。
早年间,它们常分布在街道两端:麦当劳可能靠近菜市场,承接日常采购的人流;肯德基则挨着电影院,瞄准休闲消费的群体。
彼时两者各守一块流量地,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得一半客源,竞争压力也小,表面上十分和谐。

但没过多久,变化就会发生:麦当劳往往会先向街道中间的商圈挪位,可能只是200米的距离,却能覆盖原本属于肯德基的、靠近商圈的流动人流——商圈的高频客流,既能带来更多“随机消费”,也能截胡一部分原本要去电影院的潜在顾客。
肯德基自然不会坐视客源流失,很快也会调整位置,甚至直接开到麦当劳隔壁的商铺。最终,两家店紧紧相邻,连门头间距都可能不足十米。
这种现象在奶茶行业更为明显。城市里的美食街区,往往从第一家蜜雪冰城开业开始,后续古茗、CoCo等品牌会陆续入驻,且多选择与前者相邻的铺位。

按常理推测,同类店铺扎堆会分流客源,但实际情况是,这些集中的奶茶店会逐渐形成“奶茶打卡区”:用户本只想买一杯奶茶,看到多家店铺集中,反而会产生“对比选择”的心理,纠结“今天喝果茶还是奶盖”,反而带动了整体的消费频次。
这背后藏着高频消费行业的隐性逻辑:对用户而言,选择快餐、奶茶这类高频消费品时,“减少决策成本”是关键。
如果店铺分散在不同区域,用户可能会因“懒得跑路”而放弃消费;但集中在一起时,用户不用多花时间寻找,就能完成对比选择,自然更愿意驻足。

对商家来说,扎堆不是为了“互相掐架”,而是先共享一个“流量池”——先让用户聚集到这里,再通过产品、价格、服务的差异争夺客源,这比自己孤零零守着冷清地段,连“被发现”的机会都没有要强得多。
就像房产中介,一条街连开几家,反而会让用户形成“这里房源多、选择广”的认知,主动往这片区域聚拢,各家再凭借房源质量和服务争取客户,总比单家店守着冷清街道更有生存空间。
博弈真相
这种“扎堆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霍特林法则”,其本质是一场围绕“流量与距离”的商业博弈。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经典场景理解其核心逻辑:假设一条1公里长的街道,两侧均为居民区,中间是商圈,所有有消费需求的用户,都会从住所向街道中间的商圈移动。

最初,麦当劳与肯德基分别开在街道的东西两端,各覆盖500米范围的客源,平分街道人流,竞争压力最小,看似是“最优平衡”。但商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麦当劳会发现,只要向街道中间挪动一段距离(比如到距离东头300米、距离中间200米的位置),就能覆盖原本属于肯德基的、靠近商圈的核心人流,同时还能承接更多从东头居民区前往商圈的用户。
这种移动必然引发肯德基的反击:若不调整位置,自己的核心客源会被持续分流,最终只能选择向中间挪动,甚至直接靠近麦当劳的铺位。

经过几轮博弈,两家店最终会紧紧相邻在街道中间——此时,无论用户从街道哪一端出发,到两家店的距离基本一致,谁也无法再通过位置占据优势,反而形成了新的“平衡状态”,平分整个街道的人流。
不过,霍特林法则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业,它有明确的适用边界:仅针对同质化程度高、用户对距离敏感的行业,比如快餐、便利店、手机卖场等。这类行业的用户忠诚度较低,选择时更看重“便利性”而非“品牌忠诚度”,因此位置成了核心竞争要素。

而像奢侈品、高端餐饮、定制服务等行业,则很少出现扎堆现象——这类行业的用户更看重品牌调性、产品品质或服务体验,对距离不敏感,且高客单价决定了用户愿意为“优质体验”多花时间,自然无需通过扎堆争夺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扎堆),并非“用户最优解”,而是“商家最稳定解”。从用户角度看,若两家店分别开在街道1/4和3/4的位置(即距离东头250米、距离西头250米处),所有用户到最近店铺的距离都会最短,体验最佳。
但从商家角度看,优先考虑的是“不被对手抢占核心流量”,而非“用户便利最大化”。
若一方选择在1/4处开店,另一方只要向中间挪动,就能抢占更多客源,因此最终只能走向“扎堆中间”的稳定状态。这正是商业理性的必然结果:商家首先要保证“不被淘汰”,再谈“优化体验”。

法则不是万能公式
霍特林法则的生效,有一个重要前提:商家之间互不沟通、互不合作,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若两家商家达成合作(比如约定“不抢占核心铺位”“共同划分客源区域”),则“扎堆现象”可能不会出现。
但现实中,商业竞争多是“零和博弈”,尤其在同质化行业,没有商家愿意主动放弃核心流量,因此“互不合作”是常态,扎堆也成了普遍结果。

理论上,霍特林法则有一个“用户与商家双赢”的最优解:两家店分别开在街道1/4和3/4的位置,既能平分人流,又能让所有用户到店铺的平均距离最短,实现“效率最大化”。但在现实中,这个最优解很难落地,核心原因在于“现实变量的干扰”。
一是商铺供给限制。很多街道的商铺分布并非均匀,比如街道1/4处可能是绿化带、居民区入口或公共设施,根本没有可租赁的商铺;而中间商圈的铺位虽多,但租金成本高,商家只能在“可获得的铺位”中选择最优解,而非理论上的“最佳位置”。

二是区域功能定位差异。若街道并非“纯居住+商圈”的结构,而是包含学校、医院、写字楼等不同功能区,人流走向会变得复杂。
比如学校附近的便利店,即使理论上该开在1/4处,但实际只有学校门口有稳定人流,商家只能扎堆在学校周边,而非追求理论上的最优位置。
三是租金成本压力。核心商圈的铺位租金往往是边缘区域的数倍,小商家可能无力承担中间商圈的租金,只能选择在核心商圈周边的次级区域扎堆,形成“次级扎堆带”。

比如不少城市的商圈外围,会聚集大量平价快餐、小超市,就是因为商家既想靠近商圈流量,又难以承担核心区域租金。
这也给创业者提了个醒:运用霍特林法则时,不能生搬硬套理论,需结合行业特性与现实条件。
比如开社区超市,若小区门口已有一家超市,无需刻意避开去小区深处开店,反而可以在门口另一个铺位开设。
只要能提供差异化优势(比如增加新鲜蔬果品类、延长营业时间、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就能在共享流量的同时,争夺专属客源;但若是在人流稀疏的区域,盲目模仿“扎堆”,则会陷入“无流量可分”的恶性竞争,最终两败俱伤。

结语
说到底,“麦当劳挨着肯德基”不是巧合,也不是盲目内卷,而是商家在反复竞争中找到的“最稳妥生存策略”:先通过扎堆解决“流量触达”问题,再通过差异化竞争留住客户。
对普通人而言,看懂这套逻辑,不仅能更清晰地理解商业现象,也能在创业或消费决策中少走弯路——毕竟,好的商业选择,从来不是“避开竞争”,而是“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