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直属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在2000年左右进行了合并和转型,其历史现状可以概括为:
"1. 合并与更名:"
"2000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合并组建了苏州大学。" 这两所学院成为苏州大学的一部分,分别称为苏州大学丝绸学院和苏州大学浙江丝绸学院。
"2013年,苏州大学正式成立了苏州大学蚕学研究所," 进一步整合了丝绸相关的科研力量。
"2. 现状:"
"苏州大学丝绸学院(现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一部分):" 该学院继承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传统,在丝绸学科领域仍然具有较强实力,并在纺织、服装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学院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培养了大量丝绸和纺织服装领域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积极拓展学科方向,涵盖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并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苏州大学浙江丝绸学院(现苏州大学蚕学研究所和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一部分):" 该研究所继承了浙江丝绸工学院在蚕桑学、丝绸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传统,是中国蚕桑领域的科研中心之一。研究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平台,在蚕桑生物技术、丝绸材料、丝绸文化
相关内容:
一根蚕丝,能有多大的“命运”?说句实在的,大多数人可能小时候纺织课没上过几次,但谁家里没搁过一块苏杭的好丝绸?可你知道,一百多年前,丝绸背后还有一帮为了桑叶、蚕茧和女生教育苦心操劳的人物吗?那些老照片里的人,和我们一样过着琐碎的小日子,却在战乱和变迁里,把几只蚕变成了中国近代的高精尖学科。

其实苏州和杭州的丝绸院校,有点像两条不着急交汇的路。一个源头在上海,另一个根在西湖。两座城市各自想管好本地那一锅蚕儿,但后来命运越缠越复杂。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在成了苏州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则干脆变身成了浙江理工大学,还自称是全省重点。独立和合并,到底哪边爽?这里面的事,比你想的还绕。
翻到1903年,故事开头挺新鲜:一个叫史量才的人,民国的老饱头,在上海办了一所只收女生的蚕业学堂。那时候想想,在家缫丝的姑娘能进课堂学土壤学、数学、图画,我猜她们心里估计和我们考驾照差不多——新鲜、紧张,还有点怀疑自己究竟能学明白。第一批女学生才二十来个,每天围着桑树转,想的是以后能靠自己的手艺吃饭,不用老是让男人作主。

后来1912年,这学堂搬到苏州,名字越叫越长,但想法没变:给女人机会,也给蚕丝一条新路。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卷了铺盖西迁,大家跑去四川乐山,环境差了不说,没人敢保证明天是不是还能上课。蚕也不分地域,姑娘们多半还在念桑叶和书本,挺过去之后,学校才又缓慢迁回苏州。
抗战之后,那点蚕丝家底就地合并。1950年省女子蚕业学校和蚕丝学校干脆捆一块,变成苏南蚕丝专科学校。你会发现,中国学校名字跟人的命运一样,常常说变就变——1956年又分家,蚕桑、丝绸各自发展,像兄弟分灶吃饭。后来这系列院校渐渐抬头,到了1960年头顶终于挂上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牌子,直接由纺织工业部领导。

您要说工学院就是死板的技术流,那你得走一趟老苏州的美术系看一看。那些学生里,有人专钻缫丝机械,有人琢磨染整工艺,还有的抹着蓝色褂子画丝绸的花样。文革那几年,学校招进去的都是工农兵出身,不见得全是一板一眼的学霸,但很多人后来成了本行业的“顶梁柱”。要是没有恢复高考,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是在桑园里一辈子扎根。
院校合并,也是要“趁天时”。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被苏州大学收了编制。最初丝绸系、染整系等都各自成了苏大丝绸学院,美术、机电这些则挤进了学校的相关系。后来材料学科火了,又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合到一起。2008年改名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四大专业分得清楚:轻化、纺织、服装设计、非织造材料——名字越多,学生走出去,起码履历里够洋气。
这里不妨岔一句,苏州大学的排名全国前40,看上去风光,但学院老师多是博士,科研力量强,学生就业率一度能到96%以上。可你如果和毕业生闲聊,他们未必甘心只做一颗“体制里的螺丝钉”,有的人想搞设计,有的想自己开厂,这种分岔路,比你在网上查资料丰富多了。
杭州的故事又有点不同。1897年,林启在西湖边立了蚕学馆,说是真正的“教育鼻祖”,没多少人反对。可惜这馆命运格外坎坷:战乱、改名、迁址,民国时期连搬家都搬累了,最后成了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别管楼门牌换多少次,那群师生总是坚持研究桑树、蚕育种,日子像丝线拉长,越拉越细,也越拉越坚韧。
抗战以后,杭州的蚕丝教育像是被彻底拆开重组。先有蚕桑技校和制丝技校,各种合并——干部学校、工业学校,几度换名字,到1958年终于升格成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当时别提了,全国急着要棉纺、丝织、机械人才,这些科室都扎得牢。1960年,院校结构再变成浙江工学院,刚升格没多久又被并入浙大,随即另立“浙江丝绸工学院”。这些转折,不是管理层戏多,是历史真的太能折腾人。
文革期间,学校暂停了近十年。“办学”两个字一度成了奢侈品。1977年恢复高考,人才开始回流。慢慢地本科、硕士、博士都有了,1982年拿到学士授予权,8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到1995年还和浙大一起培养博士,那种“联合培养”,有点像邻居家借用厨房——各取所需,只求别把菜烧糊了。
1999年划归省里管理,名字变成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又大手一挥,直接升级为浙江理工大学。现在浙理工老师够多,院士、杰青、优青不少,博士点硕士点都在手里捏着。最出名的学科无非“纺织科学与工程”,拿国家、省部级奖项也不少。你要是有心,查查“家蚕生物反应器”那类技术,就知道这些学校后劲还挺足。
不过说回头,苏州和杭州办学的路子完全不一样。苏州被并进了“大院”,成了二级学院,一部分资源扩展了,但自主权就少了。杭州一路搞独立,理工大学自己做主,有人说资源整合不够,有人反倒觉得自由度大。到底哪条路好?其实这种事,大概没有标准答案。毕竟学校也像人,有的合群,有的独立,各有各的缘法。
有人说,合并了能用大平台和强资源,专业跨界多,学科发力狠。可独立的话,品牌鲜明,师生关系更紧凑,出去讲起话来底气足。或许就像织一块好丝绸,不怕起头干净,也不怕最后走叉。人生和办学一样,走哪条路,总有几个结必须自己缫。
那一串命运的转换,从蚕房到实验室、操场到研究所,变的是牌匾,不变的是那些人在风雨里看蚕吐丝,希冀着下一个春天。是合建好,还是独立好?今天我们坐在教室看着窗外的桑树,也许心里总有一点点不甘和好奇,像是问前人——你们走过的路,是不是也曾摇摆、也曾沮丧,但最终,蚕总得吐丝,新布也总要织。
或许以后,谁会在某个新楼里,继续走这条缫丝的路——就算名字再换十遍,只要有人用心种桑养蚕,故事就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