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翻车事件引连锁反应,韩星品牌合作急刹车,限韩令升级

关于全智贤(IU)的情况,确实在2023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对韩国娱乐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梳理:
1. "事件起因":争议主要源于全智贤在2023年3月接受采访时的一些言论。她谈到了自己作为女性艺人的压力,特别是关于年龄和婚姻的讨论,以及她选择在37岁生日后不再以“偶像”身份活动,而是以“全智贤”这个身份生活的决定。这些言论被部分媒体和公众解读为对“偶像”身份的贬低,以及可能对其他仍在努力维持偶像形象的年轻女艺人造成压力或负面影响。
2. "品牌反应(“秒删”)": 事件发生后,全智贤代言或合作的多家韩国品牌迅速宣布终止与她的合作关系。这包括一些知名的化妆品、饮料等品牌。 这些品牌的回应被媒体广泛报道,并使用了“秒删”、“紧急终止合约”等词语来形容其速度。这反映了品牌商对潜在的声誉风险、公众舆论以及维护自身形象的考量。他们担心与全智贤继续合作会引发争议,影响销量和品牌形象。
3. "“限韩令”升级的讨论": 事件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方面对韩国娱乐产业态度变化的讨论,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导致或加剧了所谓的“限韩令”。

相关内容:

“踩五角星”三个字,昨晚把微博热搜直接踩爆。

有人数了,全智贤手里的代言海报,12张,一夜之间全灰。

海蓝之谜专柜最绝,早上刚开门,工作人员拿黑布把她的脸盖得严丝合缝,像给棺材钉钉子——咔哒,2000万美金钉没了。

事情简单到一句话:韩剧《暴风圈》把大连拍成漏雨的渔村,还让男主拿皮鞋碾地毯上的五角星。

镜头只有3秒,观众却像被抽了3耳光。

弹幕刷到飞起:“这就是他们眼里的中国?

韩国制作方憋到中午发声明:纯属虚构。

网友回怼:虚构到连城市名都懒得编?

更损的是有人扒出同一班底上一部《王国》,台词暗戳戳“病毒从东方集装箱来”。

合着编故事只编一半,剩下一半直接拿中国当素材库。

全智贤最惨。

她啥也没干,只是按剧本念词,但谁让她是“韩流天花板”。

恒大冰泉的旧账被翻出来——2021年她代言时就被骂“缺钱”,当时公关稿写“饮水思源”,现在看,源没饮到,钱倒吐回去了。

品牌方学精了,合同里加“形象损害300%赔款”,这回真派上用场。

听说她经纪公司股票一天跌掉12%,会议室里烟灰缸都摔碎两个。

连锁反应像推倒多米诺。

中国视频平台动作更快,37部韩剧秒没,连《蓝色大海的传说》这种老番都不留。

济州岛酒店中秋退房率飙到68%,前台小姑娘边接电话边哭:客人说“不想看韩文招牌”。

最魔幻的是网易云,BTS歌单一夜蒸发800首,粉丝以为自家WiFi坏了。

有人问我:至于吗?

我想起2014年《来自星星的你》爆火,炸鸡啤酒卖断货,全智贤一句“下雪了”能让淘宝同款大衣秒空。

那时候我们乐意把滤镜加满,现在滤镜碎成渣,只剩一句话:赚钱可以,别踩线。

线在哪?

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划出来:民族底线。

再说明白点——你可以丑化外星人,别丑化我的国。

接下来还有大戏。

9月20号韩国演艺经纪协会要开紧急会议,听说准备推“文化敏感性培训”,培训教材第一页就是放大版五角星。

联合国大会也快开幕,文化议题小纸条提前在各国代表手里传来传去,上面用英文写着:EastAsian market, handle with care.

最现实的是广告圈。

中国广告协会连夜更新《外籍艺人代言规范》,白纸黑字加一条“出现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内容,品牌可无条件解约”。

甲方爸爸们松了口气:以后不用半夜爬起删海报。

至于普通观众,只想好好追个剧。

打开电视,发现国产剧里也开始多了一行小字“本剧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弹幕飘过:求生欲拉满。

挺好,省得下次再为谁家的地毯吵到凌晨三点。

写到这里,手机弹出推送:赫莲娜销售额涨27%。

你看,市场永远用脚投票。

至于全智贤,她的海报还在黑布底下,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换一张笑脸重新挂上去。

如果会,希望那时镜头里不再有人踩不该踩的东西。

不然,下一次黑布盖得更快。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