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像唯品会(Vipshop)这样的品牌折扣平台,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大牌商品,尤其是运动鞋,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
1. "高性价比的吸引力:" 运动鞋,特别是知名品牌的新款或经典款,价格通常较高。唯品会提供3折甚至更低折扣,让年轻人可以用远低于原价的价格买到心仪的鞋子,满足了追求潮流和品质的需求,同时又控制了消费成本。这直接击中了年轻群体的“性价比”敏感点。
2. "品牌与潮流的保证:" 年轻人往往追求品牌和潮流,唯品会销售的商品虽然折扣力度大,但通常都是正品大牌。这解决了年轻人既要品牌又要实惠的两难问题,让他们能轻松拥有潮流单品。
3. "限时抢购的稀缺性与紧迫感:" 唯品会常常采用“限时抢购”、“限时折扣”的模式。这种模式制造了稀缺感和紧迫感,刺激了年轻人的购买欲望。他们需要快速决策,否则心仪的商品就可能被抢走,这种“拼手速”的购物体验也带来了一定的乐趣。
4. "专注品牌折扣的定位清晰:" 唯品会专注于品牌折扣领域,用户对其“买到便宜大牌”的定位有清晰认知。这种专注度高,用户粘性也相对较强,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
5.
相关内容:
“30亿砸下去,就为了让你买打折Gucci?

”

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刚想吐槽“又是噱头”,结果一看数据:全国奥莱去年整体涨了两成,2025年直奔千亿。
行吧,钱包先别捂死,看看他们到底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先说最直观的——人。
以前奥莱是“阿姨团”包车扫货,现在停车场一眼望去,全是25到35岁的年轻脸。
他们不买正价,却愿意花两百块吃顿网红火锅,再花三千块抱走一件Prada外套。
折扣只是门票,真正把人留下来的是“逛一天也不烦”的综合体:儿童托管区、宠物寄存柜、露营风咖啡座,连洗手间都配了补光灯。
一个在成都双流奥莱兼职的大学生说,最忙的是周末下午四点,“妈妈们把孩子往游乐园一塞,转身冲进蔻驰,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1.5小时拉到4小时。
”
再说货。
别以为奥莱只剩过季丑款。
今年上海青浦的“亚洲最大”项目招商名单里,出现了 Rimowa 限定色、Loewe小牛皮Puzzle,甚至还有Maison Margiela的Replica香水。
折扣低到6折,但货是专柜同步的新款。
品牌也学精了:把奥莱当成清库存+养会员的二合一渠道。
线上更狠。
唯品会直接把安踏“冠军跑鞋”打到1折,149块包邮。
后台数据显示,买的人里60%是三四线城市的95后,“不是买不起正价,是觉得没必要”。

最微妙的是心态。
三年前,年轻人买奢侈品要仪式感:包装纸、丝带、朋友圈定位。
现在直接问“奥莱有没有?
”不是消费降级,是算账升级:省下的两千块够去趟济州岛,干嘛当冤种。
环保也在悄悄加分。
北京首创奥莱里,Patagonia把旧衣回收箱摆在了C位,旁边立牌写着“买一件二手羽绒服=少砍一棵树”。
排队的人里,一半是真的环保,一半是觉得“拍照好看”。
所以,别再把奥莱当成“清仓大卖场”。
它现在更像一个“中产游乐园”: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体面,还能顺手发个“理性消费”的朋友圈。
至于2026年那批新开的巨无霸?
如果还是只会堆品牌、拼折扣,大概率扑街。
真正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把“便宜”变成“值得”的那家。
下次路过奥莱,不妨进去转十分钟。
别急着买,先看看人群里有多少人在偷偷比价,又有多少人只是来蹭空调。
说不定,你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