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深度解析,多元个体在共生空间中的消费体验与五大新消费场景趋势

我们来结合这两个概念:多元个体在共生空间里的消费体验,以及吴声对新消费场景的五大趋势解读。
"一、 多元个体在共生空间里的消费体验"
“多元个体”指的是具有不同背景、需求、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消费者群体。“共生空间”则是一个容纳、促进甚至鼓励这种多样性互动的物理或虚拟环境。这种空间的核心在于其"包容性、互动性和体验的丰富性"。
在这种空间里,多元个体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消费体验:
1. "个性化的满足:" 共生空间通常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或体验选项,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特定需求。例如,一个集合了独立设计师店、有机咖啡馆和手工作坊的街区,能同时吸引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和喜爱手工艺的人。 2. "互动与社交体验:" 空间设计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可以在消费的同时,观察、了解甚至与持有不同观点或兴趣的人互动,获得社交信息和归属感。例如,共享办公空间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知识交流和社会网络构建的平台。 3. "发现与惊喜:" 多元性带来了新鲜感。个体可能会在共生空间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符合自己独特品味或需求的品牌、产品或服务,打破常规的购物模式。 4. "价值认同与社群归属:" 共生空间往往围绕某种共同理念(如环保、艺术

相关内容:

记者|杨立赟

从2016年的动漫、电竞、手作、个人猎头、PPT达人等生活方式碎片化场景兴起,到2017年,共享单车、共享民宿、共享办公等各领域共享成为热门场景,VR应用掀起首波热潮,2018年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互联网造车、区块链应用、兼具语音交互、内容服务、家居控制的智能音箱,场景如潮涌……近三年来,不断迭代的场景触发了消费观念的创新,以及中国式创新与全球化创新的融合。

那么在进化之后的消费场景下,市场需求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5月29日,由场景实验室主办的新消费场景沙龙“新个体·新态度·新场景”在上海拉开帷幕。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首次解读《新消费场景白皮书2019》,通过5个篇章对10大市场洞察一一进行分析,挖掘新商业趋势背后的场景动力。

1、多元个体:人格流动以及性别流动

数字社交时代,个体为了获得不同关系、不同场景的满足感与把控感,人格流动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吴声认为,彩妆就是人格流动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日常妆、舞会妆、戏剧妆、朋克妆等各个场合的妆容都能满足。个性至上且具备多功能性的彩妆产品,为用户追求多样的精神表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时至今日,你以为性别还只有男女二分法吗?Facebook的56个性别选项,既是性别表达用语的发展,亦是一种更加真实、跃进的生活方式。性别流动不仅是个人风格,也是时尚品牌的始作俑者。甚至包括“无性别主义”,这种主题的商店内不刻意划分男女装区域,使用无性别人体模特展示服饰,销售的也全是“无性别” 属性服装。这不只是一场审美革命,更是年轻一代打破边界,重新审视与定义性别本身的主张和态度。

2、共生空间:流量的共赢

我们塑造空间,空间也在反向塑造我们。

从商品型零售到体验型零售的范式转移,传统零售三要素中的“货”被内容化、数字化,驱动着沉浸式体验与数字化运营。吴声以东京表参道的INTERSECT BY LEXUS为例,其通过咖啡厅、车房画廊、休息室、精品店的混合重新定义了品牌的审美能力与生活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共生空间里,品牌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跳脱原本汽车品类,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需求,并且相互导流,形成共赢的局面。

3、体验速率:沉浸内容复活

5G为代表的新技术提升体验速率,催生大量的新内容需求与新品类产生,触发娱乐产业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变革,视频、游戏、音乐、广告等被多维整合,也为AR、VR带来复苏机遇。

吴声认为,观看、游戏、医疗、零售、沉浸内容,将被5G与设备重新定义,体验式娱乐和零售社交全面融合。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云逛街、社交购物和沉浸式体验。

4、普惠设计:技术和观念革新

个性化直播+算法,正在撬动在线教育更大的市场容量,支撑直播的是技术环境的成熟,包括AI的发展、语音交互能力的提升,原来难以匹配和规模化的个性化场景,由于“直播+算法”正变得无缝连接,在线教育正在进入平台型时代。

5、社群下沉:高度灵活的“自组织”

以抖音电商、淘宝直播、快手电商为代表的新电商,将工厂库存与农产品,通过算法倾斜和透明化展示,推动中小制造业、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低成本助力新品牌。

在吴声看来,快手驱动了高度灵活的“自组织”行为,它的“产业基础设施”促使同业间自发合作的连接关系,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起社群效应,群运营、小程序连接、社交网络打卡成为新品牌三要素。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